思政队伍


9.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人员总数的1%。 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招聘录用、日常管理、培训培养、考核激励等方面有计划、有举措,配备比例符合规定(本专科1:150;研究生1:200)。按照师生比1:50要求,配齐新疆籍专职少数民族辅导员。


(1)以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为基本发展方向,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同济大学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把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学校将专职辅导员队伍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并作为学校管理干部的重要来源,全面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机制。近年来,我校推动形成“高进-精育-严管-善任-优出”的辅导员队伍闭环管理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水平,致力于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爱心坚守、能力坚实、执行坚决”的辅导员队伍。学校先后制定了《同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的若干补充意见》《同济大学辅导员选拔条例》《同济大学专职辅导员考核及奖励办法》等多个专门文件,明确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严格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训、管理和考核,制度保障落到实处。


DFBE65339D0EB0ACD5FD0889977_856B8F00_995FC


2019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首次从历届在岗的“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中,评选出10名“最美高校辅导员”,2014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我校辅导员李睿榜上有名。

2020年10月,我校辅导员张桁嘉获评中宣部、教育部第十二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一是学校在辅导员来源、辅导员职能区分、辅导员发展路径规划上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三个三分之一”模式,推动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

二是学校坚持辅导员的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双重身份、双线发展”原则,专门制定了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四个专门体系”:专门序列、专门评聘、专门标准、专门核心期刊目录与成果评价体系,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三是学校投入数百万元实施了“新任辅导员培训计划”“骨干辅导员发展计划”“资深辅导员提升计划”和“专家型辅导员梯队建设计划”,对辅导员队伍实施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

四是学校注重辅导员培养的实践教育。通过支教实践锻炼、企业挂职锻炼和海外实践培训等实践环节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五是学校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支撑体系建设,推动辅导员工作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为辅导员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保障。

六是学校加大本科生选留辅导员的选拔规模,贯通辅导员与机关管理干部的相关政策,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精干思政及管理干部队伍。

(2)建章立制、精细管理,做细做深做实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787人,硕士研究生17911人,博士研究生6980人。专职辅导员255人。我校目前少数民族学生共有2968人,其中本科生2139人,研究生829人。少数民族成分共有41个,新疆籍在籍少数民族学生343人,西藏籍在籍少数民族学生95人。2019年10月,学校发文正式成立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中心。

一是配齐建强队伍,强化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建立由学校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牵头,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负责制定工作及考核办法,各学院具体负责的少数民族学生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形成“专职辅导员+内派教师+学院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工作室+学生骨干队伍”的全叠加、全覆盖、全交叉的管理网络。目前共有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专职辅导员6名,28个学院配有少数民族专项工作辅导员36名,配备1名新疆内派服务管理教师。

二是明确少数民族辅导员、国际学生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严格按照不同类别辅导员的师生配比划定责任学生范围,明确岗位要求,做到少数民族学生、国际学生全覆盖。形成我校“专职辅导员+内派教师+学院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工作室+学生骨干队伍”的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队伍。制定下发国际学生辅导员工作任务量表,一月一主题;明确主责主业,设置常态化规定动作清单7项、自选特色清单13项,每月报送国际学生思想工作案例、经验、做法,并汇编成册。

三是加强专项工作培训及学院督查力度,持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国际学生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选派辅导员参加4次统战部和教育部组织的专题培训;组织2次校内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辅导员专题培训,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工作辅导员约40余人参训;赴新生院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督查和调研工作,加强工作指导、促进工作交流互动。组织国际学生辅导员评聘述职交流会,搭建“一院一品”交流互鉴机制,实施国际学生辅导员“7+3+N”培训计划,建构国际学生工作“七力”模型,开展国际学生安全稳定与禁毒工作培训、课题调研与跨文化交往培训、工作沙龙与内部培训等5次,引导国际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10.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规划,有培训、有调研和考核激励机制。按师生比1:350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民办高校含兼职教师)。有条件的高校吸引校内外专家学者参与思政课教学。


(1)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积极充实教学队伍。同济大学认真落实中央有关精神,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严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优化结构。按照国家规定,依师生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有博士学位。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任思政课教师61人,其中正高级教授17人,副高级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8人。学院拥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提名人物3人,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人才4人,上海市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上海市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3人,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4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崔欣玉先后获得2017年上海市《形势与政策》课程比赛三等奖、2018年同济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2019年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武大讲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比赛特等奖。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强化青年教师的内部培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抓紧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经常性的学术活动、课题申报等形式,使青年人崭露头角。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社会实际问题研究等作为选题,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通过团队建设以及创造各方面的条件,调动青年教师科研积极性,逐步实现青年教师这个群体成为推动学院科研的主力军。当前,欧洲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已开始形成研究的群体。4个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本科教学教研部分别设立了赵丽丽、李雅茹、薛念文和杨小勇名师工作室,实行并坚持了每周值班制度,拓展了课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得到了学生的欢迎。

(3)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学校建立和完善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重点强化岗前培训、课程轮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着力提高新任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计划,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以组织教师在职学习为主要途径,使广大教师边工作边提高。


201809250830440412

2018年9月15日,由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第七期暨京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联合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


(4)聚拢思政资源、聚集研究智慧,着力破解思政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

基于上海市教委德育咨询课题,开展“日常思政指标体系研究”;基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出台《同济大学新生德育培养及评价方案》,为新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了培养路径和评价指标;学校已经初步形成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评价-优化-提升”的闭环。加强支持、精心指导,为辅导员队伍开展理论研究积极“赋能”。学校投入20余万元支持42个思政基金课题和辅导员创新示范项目;资助上一年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5名辅导员开展后续研究;出台《同济大学专职辅导员著作出版资助管理办法》,为辅导员出版思想政治教育类学术著作提供助力。2019年我校辅导员获批上海市德育咨文课题1项、上海市德育实践课题7项、阳光计划课题1项;编纂思想政治教育专著2部:《塑体铸魂——时代新人成长之路》(人民出版社)、《辅导员职业英语》(同济大学出版社);我校辅导员撰写的论文,在上海市辅导员论坛征文中获得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为近几年来的最好成绩;1篇论文在全国辅导员论坛征文中获得三等奖。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崔欣玉老师先后获得2018年同济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和2019年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武大讲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比赛特等奖。辅导员王凯文、王戈荣获2019年上海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这些实践和研究,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撑。


fe5d7b10d2f14736b159fabda42dd67e (1)_副本

辅导员王凯文、王戈荣获2019年上海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图为王凯文老师)


11.健全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工作体系,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师师德和育德能力建设,规范教书育人和学术道德等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各环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学生对师德满意率达到85%以上。


2019年,党委教师工作部在校党委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对标《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同心筑梦”“同行致远”“育才济人”“奉献济世”四个工程为抓手,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人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

(1)健全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工作体系,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提升教职工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加强每周二下午学习制度的推进,与宣传部联合每月下发《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指导意见》,制作学习内容PPT,对基层单位的学习内容予以引导。2019年4月、11月对二级学院党委周二下午教职工集中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就各党委周二下午学习安排、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等内容进行摸底,提出建设性意见。推进二级学院联合学习机制建设,建立理论学习专家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2019年3月、9月开展教师思想状况和工作状况调研,了解教师思想动态和诉求,提出改进建议,向学校党委常委会专题汇报。

二是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对国情的真切认识。2019年7月,与工会、组织部等联合组织青年骨干教师、海归教师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一线教师、海归教师、思政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等约100人分三个团队,赴井冈山、延安、宜宾等革命老区接受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加强对青年教师爱国精神、创新意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青年教师交流互动,寓教于实践。


1587027943495681

同济大学开展2019年海归教师、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审核,把好教育战线“入口关”。联合基层聘用单位与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应聘人员进行背景考察、专人谈话等,从其学习工作情况、海外经历、网上言论、政治参与等方面,全面建立应聘人员审查备案,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最终结论,从源头上防止思想政治素质不合格人员进入教职工队伍,在进人环节严格执行思想政治审核制。

(2)面对新形势,加强教师师德和育德能力建设,规范教书育人和学术道德等教师职业行为准则。

一是加强职业纪律约束,落实师德责任制。2019年5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活动,收集网络公开案例,制作师德师风警示教育PPT,面向全体教职工宣讲,明确底线红线,坚持做到全覆盖、无死角;与纪委联合编制《高校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警示案例汇编》,下发各基层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7月,制定《同济大学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列出师德师风失范行为清单,明确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处理流程,建立师德师风建设追责机制,确保每位教师知准则、守底线,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对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红七条”等要求,坚持在教师管理全过程中强化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赴校外广泛开展调研,修订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

二是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全员培训。2019年4月,全校在职教职工完成师德师风网络在线培训,新入职教职工师德师风网络培训于10月开班,12月底完成。组织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报告,邀请全国劳模魏书生等校内外专家学者与广大教师分享教书育人理念和体会,引导广大教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三是搭建多维度教育平台,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利用教师发展中心平台,整合学校优势资源,以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为核心,开展“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政治文化素养提高”“学科交叉专业交流”“人文关怀心理辅导”“国际合作视野拓展”等各项教师交流活动和培训项目,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每月组织两期教师午间沙龙活动,推动教师深入探讨先进教学经验,促进学科交流融合;与本科生院合作开展六期“课程思政名师面对面”系列活动,以新老教师传帮带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合作开展跨学科交叉主题研讨活动;围绕系统打造金课,开展四期教学工作坊活动,协助提升教师在线课程建设的专业性及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能力;2019年11月,与研究生院协同开展新增研究生导师系统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和学风教育培训,引导新增导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支撑材料:

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②∣“带出一支行稳致远的队伍”——记我校附属同济医院门急诊党支部

上海高校新时代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专题调研在我校举行

同济大学第四十一次学生代表大会、第二十五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新一届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

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① |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增强学校党委的政治领导力

同济大学2020-2021学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学

我校机关教工第二十三支部和同济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向云龙县永安完小捐赠奖学金

浙江团省委一行来我校调研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深化改革不松劲,内涵建设再加力,加快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外国语学院本科生支部举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党日活动

校党委书记方守恩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

同济大学2020秋季学期社区思政工作研讨会举行

同济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第二批试点学院申报评审交流会举行

【中国交通新闻网】融育才与育人 汇思政于课程——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课程思政“领航计划”建设纪实

课程思政④|思行合一,大道行远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建设纪实

《文汇报》头版:同济大学一批名师、明星教授站上讲台言传身教,强势学科领航,打造思政“金课”

自然资源部2020年青年干部调研团来校调研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推进会在同济大学举行

《中国青年报》头版:同济大学学生会:聚力打造同学心中的“王牌”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副书记丁波一行来校调研

我校将“五育”元素融入学生社区建设,全面提升社区育人功能

800余名专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参加同济大学学生工作系统2020年秋季学期集中培训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90后”辅导员张桁嘉12年坚守,真情讲述共产党人的“初心故事”

同济青年深入太行山区寻访劳模足迹

课程思政③|车行万里路不偏——“车辆工程”专业课程链课程思政建设纪实

同济大学举办2020年共青团工作研究专题培训

同济大学牵头的“校-企-协云端实习”圆满结束,课程思政、竞赛教学、多校协作的云端教学效果初显

我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掌上智村”团队携乡村产业振兴案例库走进云龙,助力当地产业振兴

李睿、杨贵庆获“2019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

青马工程殷夫班35名学子分为6支团队奔赴8地,寻访8位同济英烈事迹

课程思政②|拓土深耕 木已成林——土木工程学院“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建设纪实

同济大学2020年新任辅导员入职仪式举行,激励辅导员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同济大学学生党建七·一主题党日活动暨“献礼建党百年 党员百+行动”启动仪式举行

同济大学获首届上海红色文创大赛优秀组织奖

课程思政①|让“绿水青山”入脑、入心——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创新设计生态文明思政课程链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与上海嘉定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开展联组联学主题党日活动

石建勋教授作客学校第八期课程思政教师专题沙龙,“云”端分享课程思政教学和网课建设的体会

一个支部就是一支战斗队——记“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

交通学院举行“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建设研讨及工作推进会

“课程思政”育人细无声 ——我校第二期13门“立德树人”示范课程扫描

同济党委学生工作部获评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学业指导与帮扶”主题辅导员沙龙举行

同济大学学生工作系统举行2020年春季学期集中培训

心系疫情,身退心不退----物理学院党委退休支部为疫情防控积极捐款

同济大学湖北学生临时党支部成立大会暨“同舟共济,全力战‘疫’”主题党日活动举行

学生处党支部举办线上战 “疫”党员大会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张桁嘉当选“2019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三全育人进行时⑧|以党建引领“三全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工第八支部和外国语学院本科生支部分别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

校关工委召开2015-2019年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同济大学2019年新任研究生导师和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培训班举办

思政课,他们这样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及上海市教学比赛获奖青年教师群像素描

我校王凯文、王戈老师在上海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双双喜获二等奖!

李睿:让奋斗成为青年人的底色

用钢筋混凝土铸就新时代战斗堡垒

同济大学2019年海归教师、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举行

同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中心获评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