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44.开展文明班级创建和诚信教育。学风建设有计划、有措施,学风考风良好。

建设良好学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多年来,同济大学在育人工作中,以“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引,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制度育人”,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

在优良校风学风养成方面,党委学工部、研工部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支队伍协同育人体系,厘清工作职责,形成协作机制,让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上找到后盾。出台《同济大学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指导意见》,以“必选+自选的方式,在本科生、研究生各班级精心策划贴近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并将活动从线下延伸至线上。用互联网思维和表达方式,通过视频、动漫、图文等多媒体提升主题活动的感召力。同时,在班级层面建立全面建设、争优创建、示范引领三级体系,每年创建五好示范班级、评选优良学风班、举办班长论坛,加强班长、团支书、心理委员、学习委员等学生骨干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示范班级、优秀学生骨干的引领作用。通过激活班级这一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细胞,让思政教育覆盖每个学生,让他们在好的校风学风中成长成才。

(1)以班级建设促学风

依靠队伍建设抓学风。学校为每个班级备了班主任,制订了专门的《班主任工作条例》和《班主任工作手册》,本年度继续对班主任进行专门培训,提升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帮助班主任对班级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同时,学校实施了学业导师制,选拔专业课教师担任班级学业导师,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提供学习指导。许多专业老师纷纷主动加入到班主任队伍中来,涌现了院长班主任博导班主任等班主任代表;同时,学校实施了学生骨干专项培训计划,党、团支书培训计划,培训了一支优秀的班长、团支书队伍,推动班级建设。学校建立了班长培训制度,为全校班级建设骨干提供系统培训,提升班长执行力、胜任力。

加强班级建设。在班级层面,建立“全面建设、争优创建、示范引领”三级体系,学校每年评选“五好”示范班级、“优良学风班”,举办班长论坛,加强班长、团支书、心理委员、学习委员等学生骨干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示范班级、优秀学生骨干的引领作用。再次,学校出台《同济大学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指导意见》,以“必选+自选的方式,在本科生、研究生各班级精心策划贴近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并将活动从线下延伸至线上。用互联网思维和表达方式,通过视频、动漫、图文等多媒体提升主题活动的感召力。据悉,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班级建设经费,支持所有本研班级自发开展活动。每年学校都评选优良学风班45个,优良学风标兵班10个。据统计,参评班级中,获校级及以上奖学金获奖人数比例普遍超60%,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人数比例普遍超70%

(2)依靠制度建设促学风

加强诚信与学风教育。通过抓好新生教育、日常教育、学生朋辈教育、违纪学生纠偏教育、毕业生教育等工作,有力推动了广大学生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水平的提高。抓好新生教育,将本科生和研究生第一学年作为养成良好习惯和道德修养的关键期。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周,要求新生系统学习《同济大学学生守则》。同时,学校邀请专家在开学典礼上为研究生新生作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的报告,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对诚信教育要经常强调,特别是在大学生学习、考试、课外科技活动、论文写作、学术竞赛等环节和活动中,反复对学生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在学生进行重要学术活动之前,学校还要求学生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指导教师同时要尽指导监督责任。学校注重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朋辈引导作,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校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联等学生组织还通过签订“诚信倡议书”、举行诚信宣誓等方式,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树立诚信意识,维护学术诚信。对学生的失信行为坚持“零容忍”。对学生考试作弊,课外科技创新、论文创作等活动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校通过召开学生违纪处理校长联席会议,进行核实,并根据《同济大学学生违反校纪校规处分条例》,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决不姑息。注重对毕业生加强诚信教育,在每年举办的毕业生专项教育中,学术诚信教育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设计中,学校要求指导教师加强过程管理,对出现的学术不诚信行为,要求他们及时进行改正,并加强教育引导。此外,对有贷款的毕业生,学校还专门要求其签署还款承诺书,告知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从离校之日起即要始终心怀诚信之心。


45.加强网络育人平台建设,强化育人内容供给和载体创新、技术支撑。开展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和网络文明素养教育。

2021年,同济大学持续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媒体融合,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

(1)加强宣传媒介建设,获批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以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契机,构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已入驻学习强国、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站、头条号、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频、教育部官方APP“中国教育发布”等14个自媒体平台。全年在这些自媒体平台共发布图文8000余条次,短视频750条,被这些媒体平台首页推荐60多次,正面报道登上新浪微博热搜全国榜10次,同城榜20多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均入选全国教育政务新媒体影响力20强。在教育部新打造的“中国教育发布”平台上,同济大学总体表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加强校园媒体建设,《同济报》共制作20期(每期4版),新闻网发布中文新闻报道3500余条,英文网发布信息280条,广播台播出新闻节目40多期、专题节目60多期。经过申报和严格评审,学校获批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2)加强社会媒体宣传优质内容策划和供给,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疫情防控、党建示范、三全育人改革、脱贫攻坚、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主题,在樱花季、毕业季、招生季、开学季、军训、中秋节、国庆节等时间节点等主动策划相关话题内容,积极与社会媒体进行沟通,加强报道。全年社会媒体共正面报道同济大学12万余条次,其中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含新闻联播)、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报道1.2万余条次,数量和质量比上年明显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3)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

突出“铸魂”重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融入网络空间,推动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创新制作和传播渠道途径拓展。开辟网络育人“空中直播间”,以网络直播、广播、有声电台等形式倾力打造激扬青春正能量的网络育人品牌。摄录战“疫”示范系列微党课、“中国道路”思政课、“星空讲堂”等,与档案馆联合推出广播栏目《英魂济忆》。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新推出“听TA说”网络直播栏目,将常规校园文化活动“搬迁”至网络空间,分设“红色能量”“传统文化”“科学素养”“人文情怀”等多个版块,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视角、语言等进行创作,引导师生同舟共济、砥砺奋进。积极参与市教卫工作党委组织制作的寄语毕业生的视频《上场》,参与B站毕业歌《入海》的制作与拍摄,毕业MV参与新华社《2020毕业季宿舍演唱会》等等。选送作品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 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6项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成为“一节一推选”活动回顾举办以来每年都有作品获得一等奖的两所高校之一。获第六届上海市民微电影(短视频)主题活动微电影综合类优秀影片、短视频优秀影片、优秀组织奖等。

(4)加强网络阵地管理,建强网络工作队伍

对学校各网站和信息系统的集中梳理,备案了学校各单位各部门所属的420个网站、510个微信公众号、91个微博账号、46B站账号、24个抖音账号、3个快手账号、4个西瓜视频账号、2个澎湃账号、3个微信小程序、45个其他平台账户,做到所有网站、信息系统和自媒体责任明确、台账清晰、落实到人。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对网络安全实行24小时监控,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常态监测和预警机制、网络舆情联合应对处置机制,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加强舆情跟踪研判和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开展网络安全与网络宣传工作专项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单位宣传工作负责人、宣传员、通讯员、网评员和学生骨干队伍的网上议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依托宣传思想阵地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学校目前有上海市委网信办核心网评员3人、上海市教委网评员8人、校级网评员50人。2020年,推荐评选第二批“同济大学网络育人名师培育计划” 骨干对象和培育对象15人,并对两期共27名对象进行一对一指导。

(5)聚焦网络安全,提升网络素养

强化常态管理,构建网络安全宣传长效机制。结合新学期开学、形势与政策课程、辅导员培训等节点,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为契机,开展网络安全主题教育,通过编印《网络安全知识手册》、网络公开课、系列培训、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和素养,正确地使用、生产和传播媒介产品。强化指导检查,配合网络安全专项检查。2020年,网信办与信息办做好日常自查,并积极配合做好上海市教委网络安全专项检查、市高校互联网平台帐号排查整顿工作、公安机关网络安全监督检查自查、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督检查、文保分局网络安全执法检查、市教委“护网”演练等工作。网信办和信息办共发出238份网络安全整改通知,其中188个系统已经完成整改,5个系统已迁移到学校的网站群,33个系统关停和注销,12个系统在整改中。在学校网络安全专项治理工作中,重点加强对信息泄露”“僵尸主机”“僵尸网站的治理。清理存在信息泄露风险网站51个,清除信息泄露网页链接345;针对僵尸主机发出整改通知95个,降低了安全风险;对97僵尸网站发出整改通知,撤销域名或者关停服务器15个,师生们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

2021年,同济大学获评教育部校园新媒体十佳共建高校、人民网“高校社会影响力榜单十强”;学校融媒体中心在教育部中期考核中获评优秀;官方微信4组新闻画面入选央视新闻2021年相册(4/100),视频号获得“卓越影响力高校视频号”;官方微博获评微博“2021最具影响力校园官微”;官方快手号获得年度最具影响力称号。系列作品获评人民网2021新媒体类高校优秀校园新闻作品,中国青年报十佳新闻等奖项。全年社会媒体共正面报道同济大学10余万条次,其中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含新闻联播)、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报道万余条次,党史学习教育被《光明日报》一个月内先后以2000字通讯和红船·初心专版整版给予报道。学校师生陆续登上中央广播电视台10余次,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天宫课堂、中秋晚会、央视面对面、央视新闻周刊、央视直播间、央视24小时等节目录制。


46.心理健康教育有课程、机构、人员设施保障,通过评估并达标。

2021年开展学生思想与成长专题调研,覆盖13000多名学生,针对调研中学生反馈的意见,及时为学生解决,增设了沪西校区心理咨询点。针对超期博士群体,联动土木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等调研100余人,形成了8条对策建议。新增了危机风险评估量表,以提高危机筛查准确性,同时全覆盖开展了3轮危机学生排查,对排查出的46名危机学生均一人一策持续关注;修订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已形成工作手册并下发各学院参照执行;联动各附属医院召开医教协同研讨会,畅通咨询-就医渠道。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业教师与学院辅导员共同备课,课程覆盖两大主要校区,200余名同学选修,获得学生好评,被文汇报、青年报等媒体专题报道。

建好“同心小筑”学生社区积极心理体验中心,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生命的省思》生命教育通识课,相关工作得到新华社、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学校获评新一轮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2021-2025年)。


47.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形成体系。学生资助制度健全规范,资助育人工作推进有力。

(1)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形成体系

坚持专创结合、高技术创新、师生共创、高技术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同济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学校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同济大学科技园及创业谷入选第五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同济创业基金持续高质量运行,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特优分会”第一名。学校参与制定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评审标准被用于200所示范高校双创教育评审,以共生型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为例的同济大学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学城、产城、创城融合的双创教育经验被写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全国金奖3项、银奖1项、铜奖3项。黄炳川龙(闯奇科技)获第三届教育部创新创业英才奖。在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我校学生获特等奖5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捧得优胜杯。首次组织参加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获教育部批准立项14项。

护航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截至20211130日,2021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重点领域就业比例达69.8%326人赴西部就业;254名学生入选选调生,其中2人赴西藏基层就业;成功推送18名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502名毕业生赴QS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继续深造,占升学总人数的19.7%。《着力精准输送毕业生服务国家需要》入选教育部百个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学生就业典型事迹及工作成效获《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教育报》、东方网、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等媒体报道。

(2)学生资助制度健全规范,资助育人工作推进有力

同济大学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脚人才培养,积极整合开拓校内外资源,探索培育品牌资助育人项目,搭建了发展型、成长型资助育人平台,满足学生学业、技能、素质、能力等深层次的发展需求,多维度助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经济型资助筑牢生活保障

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物质生活上存在的困难,通过“奖、助、勤、贷、补、免、偿”多元资助体系满足学生的基本经济保障需求。

①智慧型精准资助

精准认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既要以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和物质生活水平为主,又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规范认定流程,扩大资助政策宣传,让认定工作更公正、透明。

精准帮扶——在新生入校接待、资助业务宣传培训和集中办理、奖助学金消费引导等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便利服务。拓展帮扶渠道,通过寒暑假温情家访等活动,更深入地了解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提供更精准的帮扶。结合受助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发展薄弱环节,构建系列形式多样的资助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竞争意识,发挥自身主体性。

②暖心型隐性资助

通过辅导员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实施知心关怀,深入学生掌握真实情况,以便为困难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对学生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学生的消费能力,通过“送温暖充一卡通”、“冬日暖阳送棉衣”等形式为困难学生提供“隐形帮助”。

二、发展型资助实现素质培养

发展型资助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综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心理、能力等“多维贫困”问题,通过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每年开办新生骨干训练营和新生成长训练营,引导新生提前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通过青年责任、理想信念、学业启航和志愿奉献等活动主题的开展,加强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能力;每年举办“励志之星”评选和“学生颁奖典礼”,发掘学校励志成才和卓越典型,通过风采展示、专题报告会、企业参访、出境游学等方式,发挥卓越学生的辐射引领作用;此外,学校还通过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大使、家访、受助学生团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馈社会,培养同济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①感恩教育:开展以助学 筑梦 铸人为主题的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包括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微视频比赛等。利用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优良品质。如积极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开展同心济世,筑梦中华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大使系列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各类奖学金获得者赴全国多省、市、县,在高中母校、县级资助中心、当地贫困家庭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讲、公益服务、入户走访,调研当地资助政策落实情况,为学生资助政策建言献策,将社会的关爱反哺社会,造福家乡。

②诚信教育:围绕立德树人的主线,开展十个一诚信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包括:一场宣传展、一次座谈会、一篇诚信文、一封倡议书、一场签名会、一首三行诗、一场知识赛、一个小视频、一张宣传画、一次诚信行等。

③慈善教育:通过校内外慈善教育基地,广泛开展慈善教育。校内主要依托慈善爱心屋、爱心公益亭等,举办爱心家教、爱心义卖、图书漂流、公益慢跑捐赠等活动,为学生的慈善活动提供平台。学校在周边各敬老院、阳光之家、孤儿院、民工子弟学校等建立校外慈善教育基地,举办金色晚年慰问老人、科普知识进社区常识宣讲以及名人故居志愿讲解等活动,引导受助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回报社会。

④励志教育:通过同济大学励志之星追求卓越奖等评选项目,寻觅校园中励志青春的榜样,通过追踪他们的发展事迹在校园里传递自强自立的精神。

三、成长型资助强化能力提升

以成长型资助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成才、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实际需求,强化学生学业发展、职业发展和理想追求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实现受助学生和整个资助育人过程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①国情认知引导: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沙龙、读书会等形式,加强受助学生对党的最新理论、方针和政策的深入学习和理解。通过举办党团知识竞赛中国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受助学生的国情认知水平。利用三下乡、党团日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基层、社区调研,加深对社情、民情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②学习能力提升:针对受助学生群体中有部分学生存在学业困难的现象,依托助学服务义工队开展高等数学辅导班、基础科目答疑、政治小论文辅导、一对一学业帮助、学长交流会等学业帮扶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同学提升学业水平。

③兴趣特长培育:贫困学生没有经济能力参加有利于提高自身技能的校外培训。学校通过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校外文化交流平台,为受助学生提供更多的g文艺欣赏、体育健身活动机会,提升综合素养,培养高雅志趣。

④职业技能拓展:与校外大批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联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基地提供不同的学习实践机会,为学生创造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有效空间。同时,勤工助学工作进一步与学生就业实习相接轨,通过组织开展简历制作培训、面试礼仪培训及ps制作培训等培训会以及一战到底就业模拟比赛、暑期招聘会、专题系列招聘会等活动,为服务学生职业技能发展作出贡献。

⑤海外交流交换:支持品学兼优、特别是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我校在读全日制大学生公派赴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参加交流与学习,以及参加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学科竞赛等,提供国际交流奖助金。

⑥创新创业实践:通过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知名企业校友为受助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类专题讲座、交流和培训,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设计活动和比赛。组织受助学生到各大知名高校创新创业基地交流座谈、到知名企业参访实践等。另外,助学服务中心依托其各部门职能分工,加强学生管理团队建设,培养受助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021年,同济大学国家、学校、社会各类奖学金,总计24621人次获得,金额总计16651.1万元;各类助学金总计52037人次获得,金额总计22141.06万元;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537个,覆盖26000人次,酬金1815.74万元;2315人申请校园地/生源地贷款,金额2166.75万元;自然灾害、疾病等专项补助涉及5883人,总金额433.37万元;特殊情况可申请学费减免,学费补偿、代偿121人,金额203.76万元。


【新华社】选择回到家乡!同济硕士生签署上海高校首份2021届毕业生就业协议

同济大学学生社团工作座谈会召开,共谋学生社团发展

同济大学第四十一次学生代表大会、第二十五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新一届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

我校举办2021届毕业生系列校园综合招聘会,已累计提供2500余个岗位

同济大学文明校园 志愿同行青年志愿者培养计划启动,共促校园文明氛围

我校开展学生返校疫情防控应急演练

校领导慰问山西选调生、校友代表和同行计划暑期见习锻炼学生

青马工程殷夫班35名学子分为6支团队奔赴8地,寻访8位同济英烈事迹

同济大学同行计划青浦站暑期见习锻炼启动会举行

同济大学第七届勇往模拟求职大赛圆满落幕

同济创新创业日暨疫情下的加速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举行

同济大学开展返校复学第一课,近4000名返校学子在线听课

学业指导与帮扶主题辅导员沙龙举行

同济大学面向海外留学生提供抗疫心理援助!

同济大学召开疫情防控形势下学生就业工作推进视频会议

学校为学子发放爱心流量及专项补贴,助力线上教学

同济大学首批多场空中宣讲会圆满落幕,线上双选会即将开启

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面向用人单位开放空中宣讲会

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全心守护学子身心健康

学校学生社区全力落实落细各项疫情防控举措

校领导与寒假留校学生同吃年夜饭,共迎新春

我校时代新人研习营湖州行活动顺利开启

同济大学第二期时代新人研习营开营

与祖国同行,同济学子以青春之名大声告白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优秀案例展播20丨同济大学基于学术生涯规律, 构建立体式全链条学术诚信教育体系

30年,真情守护学子心灵健康

同济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

同济大学通过网络视频亲切慰问身在湖北的近千名师

同济大学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空中开讲,校党委书记方守恩勉励学子带着责任与担当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