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65983818 邮箱:jswm@tongji.edu.cn
5.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制定实施方案、形成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单位,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经验做法和工作品牌。学校将“三全育人”(或立德树人)作为纳入高校巡视整改、“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1)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制定实施方案,形成工作品牌
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战略高度,持续深化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构建与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021年,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质增效,实现试点工作在31个学院全覆盖。推进“三全育人”从试点到示范,制定《“三全育人”示范学院建设标准》,选取6个学院开展示范建设,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纵深化发展,实现学院层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覆盖。
制定《“三全育人”示范社区建设标准》,形成学生社区综合育人示范点建设方案,选定3个社区作为“三全育人”示范社区建设点,深化学生社区管理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社区育人功能,成立嘉定校区学生成长中心,建设四平路校区“博士驿家”党群服务中心,嘉定“梦想嘉园”友园青年社区中心,持续推动驻楼导师工作站工作,学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2021年,在深化推进驻楼导师工作站建设中,包括校领导在内的180余位专业教授深入学生社区,开展活动184场,覆盖学生3560人。推动学生党支部进社区,建立学生党支部参与社区服务长效机制,累计295个学生党支部在学生社区举办活动40余场,覆盖学生1500人次。
设立学生校务助理岗位,创新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平台路径,遴选了6名学生校务助理,提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加强成果总结和经验凝练,加大辐射推广力度。出版“三全育人”工作案例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成果《同济大学“四个落实”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获得教育部简报专题报道。1个研究生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名博士研究生获评“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2021年12月17日,同济大学“博士驿家”博士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启动,博士生社区党员先锋队成立
和校长互加微信,6名同济学生校务助理上岗
(2)将“三全育人”纳入巡视整改、评估考核
建立了“三全育人”相关工作纳入了2021年中央巡视整改的重要整改内容,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举措,扎实推进。一是建立党委统筹、党政共推机制。将“三全育人”推进工作纳入校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及二级党组织年度述职内容。校领导班子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深入一线联系学生,践行“一线规则”。二是加强“三全育人”理念在教职工群体中的宣传教育。通过教职工理论学习、教师岗前培训、教师沙龙等多种形式强化“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三全育人”内涵要义,加深教工“三全育人”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三是完善构建“三全育人”三个体系。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新实施方案;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打造“三全育人”质量保障体系,让“三全育人”效果可检验。
(3)压实研究生导师育人责任
一是加强导师履职尽责和岗位考核,开展导师履职尽责工作调研分析。11月对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师生座谈、问卷调查和历史数据分析等形式,全面了解导师工作投入、师德表现、学术水平、指导质量等履职情况,并向全校导师进行了结果反馈,引导导师履职尽责。并形成包括“制度引导、交流讨论、培训强化、调研分析、反馈提升”等内容的工作导则,将导师的履责情况作为研究生招生资格认定的重要参考指标,并选择3个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了示范。
二是开展导师育人责任感专题教育和培训。面向导师育人责任感、业务能力、指导能力的提升,从学院、学校和上海市三个层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导师培训。学院层面以年度的新聘导师培训为核心,帮助导师了解研究生培养的政策、流程和要求;学校层面的培训面向全体导师,从最新政策解读、疑难问题交流、未来人才培养讨论等方面提升导师指导能力;上海市层面的导师培训,以纳入相关高层次人才计划的导师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指导能力。通过对导师开展的38场次的多层次系列培训和广泛交流讨论,强化导师树立正确的育人导向和厚实的育人责任感,使导师加深了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理解,详细了解研究生培养的政策和要求,提升业务指导能力和导生关系的处理能力。
6.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重新总结凝练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编制完成《同济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同济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同济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完善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体美劳评价指标纳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2.0,突出学生综合素养和核心能力评价。制定《同济大学新生院学生全面发展“五育”培养及评价方案》,对2019级和2020级本科生“五育”培养方案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修订完善各类评奖评优细则与方案,突出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2)构建本研全覆盖的体育课程体系,加快形成“大体育”格局
将“体质健康测试”纳入本科生毕业标准,并要求研究生每周参加体育清单列示的活动不少于2小时。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制定《同济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实施方案》,开设体质健康促进提升课余训练班,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稳步提升。大力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3)完善“四位一体”的大学美育教育体系
形成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大学美育教育体系。推进美育精品实践课程群建设。开展艺术节、德国音乐周等精品美育活动,提升师生的美育素养,覆盖师生2万余人次。
(4)构建知行合一的劳动育人体系
组织特色劳动教育工作坊16期,形式丰富,贴近学生需求,吸引1000余名学生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劳动、尊重劳动。完成《劳动教育》MOOC课程并辐射全国,累计覆盖86所高校18.44万人次,互动155.93万次,有力支撑全国高校劳动教育工作开展。出版融合教材《大学劳动教育》,制定《同济大学劳动育人工作指南》,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建设“梦想花园”等劳动实践基地,相关工作获新华社、光明网等媒体报道。
(5)核心价值引领,多元文化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持续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用“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新时代同济文化涵养师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使高尚的理想追求成为新时代同济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加强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京昆)基地建设,举办第三季“梅韵久传”暨校园京昆师生展演,打造全国首部学生版《长生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创红色舞蹈《终将见我微笑》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主打亮相并获最高奖项,举办红色主题的《丰碑》音乐会、“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师生大合唱,传承革命文化。制作发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系列微视频,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同济革命历史和红色基因,编辑出版《同济英烈》(第二版),完成“同济三部曲”收官之作话剧《铸诗成剑》,编创首演民族实验歌剧《志丹,志丹》和同济版《霓虹灯下的哨兵》,制作“同济红色记忆”系列视频,生动展现同济人在党的领导下投身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在嘉定校区图书馆建成“同济荣誉堂”,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制作反映不同时代同济精神传承的纪录片《百年同心》,使高尚的理想追求成为新时代同济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
7.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宣传、阐释和实践转化。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定期报送工作成果。
(1)发挥多学科优势,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宣传、阐释和实践转化
一是多学科举办伟大建党精神研讨。法学院举办同济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研讨会等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主题研讨会,进一步增强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强化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加强现有研究平台交叉协同,提升研究阐释理论水平。依托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基地、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基地,发挥多学科协同优势,加强优势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交叉,在人民城市理论、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加强高水平课题策划与培育。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与战略需求,面向全校教师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课题选题征集,已征集26个选题,计划首批资助10个项目,前瞻谋划布局一批高水平课题,着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理论分量和咨政质量的研究成果。全年校内专家在解放日报等各大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共计160多篇。
三是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中专门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科群方案,凝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法治国与中国特色法治体系、中外文明互鉴与欧洲思想文化研究、城市(群)创新发展与治理和新时代话语体系建构与国际传播五大交叉研究方向,组建交叉研究大团队,加强优势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交叉,提升研究阐释理论水平。
(2)学深悟透、强化引领,从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中感悟思想伟力
一是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新建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等平台,发挥多学科协同优势,挖掘学校红色基因、红色资源,结合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乡村振兴战略、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研究成果和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抗击疫情的生动案例,利用“中国精神大讲堂”“同济高等讲堂”“星空讲堂”“大师讲坛”等形式,结合同济故事,讲深讲透新中国建设伟大成就和改革开放生动实践。用好网络媒体渠道和资源,制作“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党员百讲”“同济英烈”等系列视频,拍摄同济大学庆祝建党百年系列纪录片《百年同心》,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师生坚定“四个自信”。
二是统筹建好讲师团队伍,丰富学习资源库。制定《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讲师团建设的意见》等制度文件,整合调动校内专家资源,对入选专家进行意识形态领域表现的严格甄别,通过培训、集体备课等方式提升讲师团的整体宣讲水平,为校院两级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宣讲服务。与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干部网络教育学院等机构合作,充实多媒体学习资源库,丰富学习形式、提高学习质量,增强政治学习内生动力。录制完成“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系列宣讲微视频,在学习强国、微信视频号等多个平台推出,产生较好的学习宣传效应。学校资源库已建立包括党史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等多个宣讲主题12个宣讲视频,方便校内干部师生随时随处学习。
(3)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一是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济大学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注重顶层设计,第一时间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将党史学习教育列为学校党委年度重点工作,制定落实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和工作路径。准确把握“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深刻内涵,强化政治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学习教育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接受中央巡视及落实整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教书育人中心工作等紧密结合,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注重统筹推进、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精准施策,加强督促指导,营造浓厚氛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贯穿全年的重大政治任务,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一盘棋推进、一体化落实,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① 精心谋划、强化部署,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前行力量。领导干部示范学,领导干部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读书班等方式先学一步、深学一层,通读党中央指定的学习材料。党员干部重点学,学校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邀请中央宣讲团成员冯俊、《觉醒年代》总编剧龙平平教授、上海市讲师团副团长郭庆松教授等做专题辅导报告。四个专题的读书班形式延伸至全体二级单位,依托网络资源和学校党校,实现学校中层干部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广大师生全员学,师生党员依托政治理论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团日、主题班会、专题培训、研讨会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加强理论武装,提高思想认识。全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学习的良好局面。
② 夯实基础、强化认同,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始终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系统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通过学习,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更加深刻认识到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③ 守正创新、强化特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深入挖掘用活校内外红色资源,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推动师生沉浸式、立体式学习党史。全方位、立体式打造各类学习场景,全校上下同频共振学党史,让学习教育“活”起来,效果“实”起来。立足学科优势。鼓励各学院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师生学习实践,在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中宣讲党史、体悟增强信仰定力。依托共建项目传递党史教育的力量,以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点燃师生的学习热情。突出榜样示范。统筹开展对追求卓越教师奖、校友奖、学生奖、服务奖获得者的系列报道,并指导各学院挖掘身边典型事迹,以榜样示范强化政治引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亲和力,教育引导师生增强“同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强化正面引领,举办各类展览,参观师生逾8万人次,师生充分领悟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和同济大学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服务民生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增强强国信心。
④ 问诊把脉、强化担当,坚守为民情怀,解决师生急难愁盼。分层分类实施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坚持常态服务。围绕年度重点任务和师生关切,学校党委扎实推进10件重点民生项目、10件重点发展项目以及10件党委班子成员为联系支部办的实事,各二级党组织落实137项“我为师生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100项重点推进工作和253项“我为联系支部办实事”项目。各基层党支部引导在职党员立足岗位,为师生群众至少办1件实事。学生党支部、退休教工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引导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初心使命,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
⑤ 因势利导、凝心聚力,服务工作大局,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聚焦教育理念新共识,立足新发展阶段,遵循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教育思想大家谈”活动,将讨论发现的问题、达成的共识,转化为建设性的建议和针对性的举措,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和支撑条件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改进,研究制定《同济大学关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构建新时代同济特色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聚焦时代发展新要求,学校党委组织制定《同济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确定了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加强重要学科领域布点和前沿学术领域开拓,着力构建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学科体系。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学校党委以加强理论武装为着力点,推进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入心入脑和宣贯阐释;以谋划推动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为出发点,坚定了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信心决心;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立足点,努力答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答卷;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落脚点,加强责任担当,践行初心使命。在学校领导班子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和总结会议上,教育部第六指导组两次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同济大学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深入、成果丰硕。
二是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持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扎实开展育人实践,号召广大师生将党史学习教育中激发的信念信心、热情激情转化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① 挖掘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用活校内外红色资源,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推动师生沉浸式、立体式学习党史。开设“中国精神大讲堂”,邀请红色纪念场馆负责人和党史理论专家开展10场理论宣讲。加强对学生的“四史”宣传教育,开设“听Ta说·时代声音”网络直播专栏,师生在中共一大会址、社会主义青年团会址纪念馆等红色地标讲述党的初心故事。再版《同济英烈》,创作并上演原创话剧《铸诗成剑》,创作民族歌剧《志丹志丹》,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制作《百年同心》等纪录片。全方位、立体式打造各类学习场景,全校上下同频共振学党史,让学习教育“活”起来,效果“实”起来。
② 立足学科优势。邀请吕西林、李杰等院士为广大师生做党史学习教育、同济精神和教风学风报告。鼓励各学院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师生学习实践,在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中宣讲党史、体悟增强信仰定力。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星火专线”,外国语学院推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红色革命文化翻译和国际传播,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设计院党委聚焦同济主持设计的嘉兴南湖中共一大纪念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等50余处红色建筑举办专题展览,依托共建项目传递党史教育的力量,以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点燃师生的学习热情。
③ 突出榜样示范。依托“中国精神大讲堂”“同济高等讲堂”“星空讲堂”,定期举办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教书育人楷模、国防科技领域著名专家等各类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邀请全国道德模范汪品先院士为全校教师做题为《在社会转型期当教师》的报告,开展“身边的‘大先生’”学习宣传活动,总结凝练孙钧、姚祖康、阮仪三等10多位“大先生”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由解放日报和上观新闻等媒体合作进行系列报道,在师生中和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统筹开展对追求卓越教师奖、校友奖、学生奖、服务奖获得者的系列报道,并指导各学院挖掘身边典型事迹,以榜样示范强化政治引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亲和力,教育引导师生增强“同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④ 强化正面引领。在多个校区举办“夯实根基 引领发展——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主题展”,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联合举办“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主题展”,与中国工程院联合举办“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技成果展”,举办“中国梦,航空航天梦”图片展。各类展览参观师生逾8万人次,师生充分领悟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和同济大学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服务民生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增强强国信心。
原创话剧-《铸剑成诗》以及原创民族实验歌剧《志丹,志丹》成功展演
三是多渠道全媒体密切协同,发出了同济强音。设立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编发党史学习教育简报、增刊共55期,全面及时反映学习成效。积极凝练同济特色、总结同济经验并上报,上级单位7期简报介绍同济的好经验好做法,其中中宣部简报5期,教育部简报1期,上海市教卫党委简报1期。协同校内外媒体平台,形成“报、网、端、微、屏”全媒体矩阵效应,全年社会媒体共正面报道同济大学10余万条次,学校党史学习教育获得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含新闻联播)、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近百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继2021年11月10日光明日报刊发题为《同济大学:党史学习赋能世界一流大学创建》的通讯报道之后,12月14日,光明日报再次聚焦同济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在“红船初心”特刊整版报道同济大学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情况,以及以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助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2021年12月14日光明日报再次聚焦同济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在“红船初心”特刊整版报道同济大学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情况
8.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升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拓展“中国系列”课程等选修课建设,落实“大思政课善用之”要求。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改革有显著成果。学校和院(系)领导每学期上思政课不少于1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课程学科建设,按规范要求做好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学组织和经费保障,积极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全覆盖。
(1)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全面推进思政理论课建设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课程学科建设。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选人用人等重点任务,制定监督检查清单,实地走访组织部、宣传部、本科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通过现场查阅教材资料、随堂听课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项检查,督促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及课程学科建设。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时对标对表,将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与推进思政课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等结合起来,一体建设。
二是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三进”工作。并贯穿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努力做好入脑入心工作,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建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新课程建设为龙头,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形势与政策”课为主体,“中国道路”“人民城市导论”“劳动教育概论”等特色课程为补充的“1+4+1+N” 立体化思政课程新格局,进一步完善本硕博思政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重点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开展集体备课会,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学校总结同济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城市建设方面的重要成果,由校领导牵头开设“中国道路”课程,校领导和各学科专家联合开设“人民城市导论”课,校领导班子成员参与备课、带头授课,形成思政课同济品牌。要求学校和院(系)领导每学期上思政课,2021年度通过多种形式平均每学期上思政课2次。
同济大学首开《人民城市导论》课
三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调研,全面了解了学生对课程建设的需求。制定《同济大学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试行)》,强化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方面的观测点权重,形成导向,并运用到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对近三年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进行分析,落实思政理论课听课评价制度,及时反馈督导意见,引导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授课水平。加大思政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结合力度,与杨浦区共建“人民城市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授课团队集体到杨浦滨江开展实地备课,引导教师和学生到人民城市理论的诞生地、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主阵地,亲身感受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体悟新思想的实践伟力。
(2)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一是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全国示范。制定学校《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从组织体系、资源保障、工作责任等方面推出具体举措。全面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协同,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育德意识与育才能力,培育高水平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和名师。获批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工程伦理》等4门课程获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涵盖本科生、研究生和继续教育各学段。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牵头的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联盟,被教育部列入十大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单位。持续推进教育部“课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土木、交通等学院积极承担教育部高校教指委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写任务,对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积极发挥辐射作用。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牵头建设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联盟,被教育部列为十大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单位之一,主编的《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成为指引全国高校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推进的范本,提升了我校课程思政工作在全国的辐射影响力。
二是多措并举,打造一批具有同济特色的课程思政标杆课程。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以项目为导向树立标杆,进一步将课程思政纳入研究生职业精神、践行能力培养环节等工作。新增资助立项46项课程思政改革课题,引导教师聚焦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重要环节开展深入研究,凝练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新范式;建设12门课程思政在线示范课程,打造一批具有同济特色的课程思政标杆课程。外国语学院开设“跟马克思学德语:《共产党宣言》”课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专业课程《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中讲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上海红色建筑;艺术与传媒学院以百年峥嵘党史为时间轴、以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中国化为切入点,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学校还把排演校园红色剧引入教学实践,在创作和排演中增强了师生对党的认同感和报国强国的使命感。
三是加强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加强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与能力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课程思政高质量推进”等专题培训,实现课程思政培训全覆盖,向全体教师推广好做法、好经验,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鼓励各学院结合自身特点组织各类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如医学院聘请医德高尚的老专家给实习生讲授从医经历,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组织开展研究生导师育人责任感专题教育,举办35场专题讲座,结合“导师工作坊”等平台多层次全覆盖开展导师育人培训。以2个学院为试点建立导师定期排摸研究生思想动态机制,形成了包括“制度引导、交流讨论、培训强化、调研分析、反馈提升”等内容的工作导则,将导师的育人工作与日常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增强了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和责任感。
支撑材料:
同济大学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学院创建,6学院入选首批创建单位-建党100周年专题网 (tongji.edu.cn)
推出三大工程十大品牌,嘉定校区学生成长中心扎实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同济大学新闻网 (tongji.edu.cn)
同济大学“博士驿家”博士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启动,博士生社区党员先锋队成立-同济大学新闻网 (tongji.edu.cn)
同济大学“四个落实”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moe.gov.cn)
和校长互加微信!6名同济学生校务助理上岗 (shobserver.com)
2021年同济大学研究生导师培训交流会举行-同济大学新闻网 (tongji.edu.cn)
关于2021年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课题有关事宜的通知-同济大学新闻网 (tongji.edu.cn)
小说版《觉醒年代》来了!编剧龙平平回到同济与学生聊聊书聊聊剧 (baidu.com)
《同济英烈》(第二版)和《同济人》庆祝建党百年特刊首发-建党100周年专题网 (tongji.edu.cn)
跨越百年的青春致敬!同济大学原创话剧《铸诗成剑》成功首演_澎湃新闻-The Paper
同济大学原创民族实验歌剧《志丹,志丹》成功首演,党史学习教育与专业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同济大学新闻网 (tongji.edu.cn)
原创红色艺术作品绽放校园舞台-光明日报-光明网 (gmw.cn)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开讲本学期“中国道路”第一课 —中国教育在线 (eol.cn)
同济大学首开“人民城市导论”课-同济大学新闻网 (tongji.edu.cn)
落实中央巡视整改,“人民城市导论”课程团队赴杨浦滨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同济大学新闻网 (tongji.edu.cn)
同济大学获批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4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济大学新闻网 (tongj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