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41.落实以教学为中心,有资源配置、质量监控、工作评价和教学事故处理等制度保障,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达到90%以上。

同济大学建立了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秩序稳定,严格执行课堂教学纪律,确保教学质量确保符合人才培养要求。

(1)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优化专业设置

着力培养具备“通专基础、学术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素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坚持“四为服务”,从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多维度全面分析学科专业发展状况,制定《同济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审核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双万计划”,面向国家与地方重大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学位点布局,凸显同济特色。专业内涵升级改造和新专业建设并举,加强全英语专业的建设规划和核心课程群建设。4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位列上海市高校第二位。新增获批23门上海市一流课程,并列沪上高校首位;新增29门课程获批2021年度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获批9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批项目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7位。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科学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力学和化学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其中获批理科基地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6

(2)严格规范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教活动

建立了校领导听课、学院(系)领导听课、教学督导专家听课制度、组织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毕业生问卷调查工作,进行全校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和教学情况调查的数据统计,并作相关分析。按时完成各项教学质量监控和分析。学校每月召开教学副院长工作例会,及时通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下阶段教学工作重点;每学期期中组织各院系对教学工作自查,并对存在问题采取整改措施;每学年对各院系开展基本教学状态考核,考核结果在全校公布。进一步确定教授教学制度,着力提高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学校积极鼓励和倡导名师上本科生讲台,将教授、副教授必须担任本科生教学作为职务聘任中的必备条件和聘期考核的首要指标,2021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达到90.7%。多年来,同济大学不断完善全方位监控、多阶段跟踪、持续性改进、本研全覆盖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督导和评价双轮驱动、执行和监督全程联动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

(3)加强制度建设,建设教学质量的保证和监控体系

为规范教师教学工作,制定了《同济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的试行规定》《同济大学关于本科教学教师工作的管理条例》等。为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制定了《同济大学评选优秀毕业生办法》《同济大学关于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的办法》《同济大学学生考场纪律》《同济大学本科生实习期间应遵守的若干规定》《同济大学学生实验守则》《同济大学本科生校外实习安全工作若干规定》《同济大学研究生收费及奖励办法;修订《同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办法》及奖励条例,修订《同济大学研究生手册》等。推进实施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2.0。优化授予学位的成果要求,加大教育督导参与研究生选题报告和中期综合考核的力度,完成430多名超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的清退工作,继续开展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突出育人过程多维度、质量治理自主性、监测评价智慧化,从质量控制走向质量文化建设。持续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校内课程评价工作,推进全链条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与评价等工作。完善质量监测平台建设,加强质量分析和线上督导巡课。对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进一步优化数据信息服务。组织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活动,发布《中国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指南(试行)》。按照相关规定,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试环节)的质量标准,要求各教学管理部门和全体教学人员严格执行。学校继续在本科和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本科卓越课程”和“双语/全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研究生开题报告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项调查、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等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严格按照《同济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的试行规定》对教学事故进行处理。


42. 推进高水平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好智库等决策咨询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改革创新发展。

 (1)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促进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制定《同济大学学科建设“十四五”规划》,加强学科的系统研究与顶层设计,前瞻性布局面向未来的学科体系,开展学科动态调整,优化学科生态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塑造一流学科文化。撤销发展规划部和学科建设办公室,成立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

加强学科专业顶层设计。制定《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2021-2025)》,实施“2+8”一流学科领域建设布局,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发展。制定《同济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审核与动态调整办法》,获批2021年度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和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类别,申报2022年度增列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法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知识产权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制定《同济大学交叉学科专项建设管理办法》,加大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力度。启动新一轮9个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组织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一期建设成效验收和二期建设方案立项,组织开展“飞行器力学与控制”IV类高峰学科立项申报并通过专家评审。文科重点学科建设亮点突出,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知识产权4个学科顺利通过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评估,进入下一轮重点建设行列。持续跟踪第五轮学科评估,完成41个学术型学科和9个专业学位类别水平评估公示反馈。

促进医学与附属医院发展。加强医学顶层设计,开展沪西校区整体修缮,医学院整体搬迁至沪西校区办学。制定《同济大学关于提升附属医院创新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探索新医科创新发展道路。打造同济特色医疗服务品牌,走精品与特色的医科发展道路,2021中国医院排行榜中,附属肺科医院超越部分沪上一流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位列全国综合排名第41名,创历史新高。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正式成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经中央编办批准,附属口腔医院划转上海市管理。上海市母胎医学重点实验室在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揭牌成立,无人系统智能医院在附属同济医院启动建设。

(2)面向基础前沿和国家急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制定《同济大学关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质量的若干意见》,编制并实施《同济大学“十四五”及中长期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发展规划》。围绕“三新一高”,坚持“四个面向”,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对高校科技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加强系统谋划,实现“十四五”学校科研发展的高质量开局。

基础研究能力持续增强。启动2021年度学科自主原创基础研究项目,培育基础研究01”的原创性成果,培养一批潜心基础研究的专业化队伍。2021年,学校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7项,总直接经费约3.5亿元,居全国高校前列。获批1项重大项目,这是1999年后我校再次从项目层面主持该类型项目;联合申报并获批2个基础科学中心;获批3项原创探索项目,实现的突破;获重点类项目18项,其中重点项目10项、重点国合项目1项、国际合作类(重点)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3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2项、医学专项1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2021年项目12个,获批干细胞研究领域项目3项,占全国总数的10%。获专用重点项目10项。获批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系列项目79项。新增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我校成为目前唯一一个建设两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的高校;新增1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基本完成科研平台学科全覆盖。城市污染控制和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国家发改委优化整合评估,入选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重大原创性成果取得新突破。在生命医学、物理科学、新材料制备、大洋钻探、城市交通规划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在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遥感空间信息等方面取得了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科技奖5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一等奖3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0项,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2项;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唯一)。在高水平期刊及其子刊上发表顶级论文71篇。

主动服务国家与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输出“同济方案”,贡献“同济智慧”。深度参与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建设,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全力支持黄河流域大保护、长江大保护、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打造乡村振兴教育的“同济模式”,学校作为唯一的非农高校获批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研制高分辨率三维地形DEM和光照产品,为我国月球极区探测选址任务提供高精度的数据支撑。磁浮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600公里时速高速磁浮列车交通道岔的研制和技术验收,承担了国家铁路局的高速磁浮车辆通用技术条件任务。东海海底观测子网工程有序推进,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套剖面实时供电通信潜标成功完成港池、浅海试验,自主设计的国内首台混合能源智能浮标启动制造。智慧车列交通系统项目在上海、深圳两地的示范运营线正式开通,引导式自动驾驶物流车项目产业化公司获得国家工信部专用车生产资质。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模式,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科技部、教育部2020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中获评优秀等级。

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积极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龚正市长为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揭牌。服务国家海洋战略,聚集“三深”(深钻、深网、深潜)科技研究,布局建设上海同济深海科学研究中心。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列为国务院颁布的“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动方案”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十四五”储备项目。获批建设上海市教委重点创新基地,包括催化医学、数字光学、智能计算3个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以及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网络金融安全、多网多模式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社会治理4个协同创新中心。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建设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碳中和研究院,完成基础设施和碳中和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加速发展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已被市规划局列为其新城规划管理工作的主要研究智囊。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2021年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2项,创历史最好成绩(20204项);获得2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批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综合实验基地,形成了智能社会治理研究新高地。决策咨询与社会服务能力有了新突破,出台《同济大学新型智库建设实施意见》,聚焦城市德国(欧洲)主题,重点打造若干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开放合作的同济风格新型智库。首届上海市优秀智库报告获批数量名列上海市高校第一;决策咨询信息采用情况评分位列全国第四、上海市第一(教育部办公厅20219月反馈数据)。

43.学校语言文字管理和使用规范,师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达标。

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在规范语言文字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增加语言文字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评价、职称评定、评优奖励等工作中强调应达到的语言文字水平。做到课堂、会议和公共场合讲普通话,在课堂板书、公文运作中杜绝不规范文字的使用。学校本科生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学生成绩达标率高。


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全方位无缝衔接时代,同济大学研究生培养探索交叉融合之路

我校获批8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华社】精准检测路面病害同济大学把神器带上工博会

同济大学郭重庆院士荣获第七届管理科学奖特殊贡献崇敬奖

同济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专题交流研讨会举行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大数据炼金术

马小峰团队研发出实用性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梧桐链为凤凰筑巢

杜豫川团队研发轻量化、便携式、优质高效的路面智能养护决策系统,广域路网健康检测有了撒手锏

同济大学高绍荣课题组在《自然·通讯》发表论文,建立一种基因编辑并可以大幅降低嵌合率的新方法

物理学院程茜团队发明多模态光声分子成像和肿瘤诊断系统,早期肿瘤诊断无创精准

同济大学铁道与磁浮科普实践教育基地被认定为全国铁路科普教育基地

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监测与数据中心建筑主体结构封顶

同济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发表有关旋涡布朗运动的研究成果

我校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镇有机固废高值化利用技术及示范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

人工智能护航,附属十院徐亚伟团队研发全球首个心肌梗死人工智能预警系统

新冠病毒可能利用肺泡细胞助其传播,左为团队成果发表于呼吸领域国际顶级刊物

由同济大学姚武教授担任负责人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城镇建筑垃圾智能精细分选与升级利用技术项目启动

同济牵头完成的24项成果(人)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3项,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

教师沙龙在线交流端教学经验

化危为机,空中课堂书声琅琅——记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新模式

教育与体育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召开学位审议工作视频会议

同济大学科技园自主研发天骄系统,守牢复工复产第一道安全闸门

数学云端让你更有,解密数学学院的幕后功课

两手抓两不误,经济与管理学院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教学科研工作

新生院推出云享微讲堂青椒对你说系列通识讲座,受到新生追捧

学校呼吸科医生抗疫情同时坚持高质量完成《呼吸病学》大学生在线课程

《自然》发表同济大学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壳岩石中的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特设线上技术助教岗,为全校线上教学保驾护航

同济大学吴承照教授团队规划作品获英国皇家国际杰出规划奖

多措并举,研究生院全力保障云端教学平稳有序高质量运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同济大学艺术设计学科蝉联亚洲第一!3个学科进入世界50强!

我校获批新增海洋科学”“城市设计两个本科专业

同济大学刘韬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锂金属-空气电池研究成果——综述非水体系锂空电池的当前挑战与未来发展路线

同济大学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空中开讲,校党委书记方守恩勉励学子带着责任与担当砥砺前行

同济大学羊亚平教授研究团队在超辐射量子相变研究上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同济大学自主研发疫情防控智能识别系统和疫情地理信息系统

我校同腾讯新闻签约共建产学研基地

我校7项研究成果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获奖数创新高

同济大学2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新生院济美学堂打造济美·大师讲坛品牌系列活动

这里是最好的课堂”——土木工程学院建工系施工教学管理室教师深中通道现场教研活动速写

关于印发《同济大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同济举行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专家评议会,专家认为建设成效显著

同济大学34个学科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土木工程连续三年世界第一

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同济智慧

同济智慧助力金凤凰北京新机场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