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英豪 一代宗师

来源: 作者:姜富明发布:2023-04-04 08:00:00

姜富明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 

老校长李国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桥梁与结构工程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成就,1989年被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是中国土木工程界的一代宗师,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是同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同济人所景仰和钦敬的老校长。

今年是李国豪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们又一次深切缅怀老校长为同济大学、为党和国家科教事业作出的卓著贡献。我是1978年进入同济大学科研处工作,主要从事《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工作、同济大学科研学术梯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直至2003年调离科研处。在我科研管理岗位工作的20多年间,经常有机会聆听到老校长对大学的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战略性思考和独到见解。

果断决策 组建团队 合作攻关

记得在1979年,李国豪校长针对“文革”中造成的科学研究濒临荒废的严峻局面,果断决策,成立了同济大学第一批7个科研学术团队,在相关学科领域部署了前沿的科学研究方向,我印象中7个科研学术团队有李国豪学术团队、杨钦学术团队、黄 蕴元学术团队、郑大同学术团队、俞载道学术团队等。这些学术团队协同攻坚克难,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都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使相关学科在国内处在领先地位,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为同济大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6年,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关于“建设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和“培养一批跨世纪的青年学术带头人”的指示,时任校长吴启迪要求科研处,在当年李国豪校长倡导成立的学术团队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科研学术梯队数量,并明确要求筹建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专门负责科研学术梯队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时任科研处长徐迪民、刘勤明副处长(退休返聘)和我一起负责筹建了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吴启迪校长亲自兼任院长,我被任命为副院长。随后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组建、管理和服务科研学术梯队。在1996年组建了孙钧院士梯队、汪品先院士梯队、马在田院士梯队、项海帆院士梯队、李同保院士梯队、高廷耀梯队、范立础梯队、沈祖炎梯队、姚祖康梯队、顾国维梯队、吕西林梯队、李杰梯队、陈鸿梯队、陈义汉梯队、蒋昌俊梯队、孙立军梯队等20多个科研学术梯队。学校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倾斜,当时被称为科技特区,为他们创造了有利于科学研究和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在学术梯队带头人的领导下,把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人才培养、科研基地建设和学科群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些科研学术梯队经过激烈的竞争,分别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63高科技项目等。通过多年团队式合作攻关,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等;一些学术梯队带头人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部分中青年教师入选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2001年,范立础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他领衔的“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他在多次有关座谈会上说道:“我取得的成果和荣誉,是团队合作的结果,是集体的智慧和荣誉。”

上世纪90年代末,我曾陪同李国豪校长参加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的院士论坛。李国豪校长在会上强调,从事重大基础研究和攻克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必须要集中资源,组成团队,联合攻关,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果。他的观点得到了与会院士的积极呼应,其中著名科学家邹承鲁院士,结合自己在研究攻克胰岛素人工合成重大基础项目过程中的体会,讲到如果没有国家集中资源,组织各方面科研人员集中联合攻关,胰岛素人工合成重大研究项目也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取得重大成果。

发展理科 支撑工科 协同创新

在科学研究中,李国豪校长非常强调科学研究工作要理论联系实际,他在桥梁与结构工程领域创建的“李氏理论”,从不满足于推导和计算,总是力求以模型试验或现场测试来检验和证实理论的正确,他勇于创新,以执著的科学精神,解决了桥梁结构理论中的许多重大难题。

李国豪校长对从事工程科学技术研究提出过三句经典名言:“一要理论联系实际,二要理论上敢于创新,三要有科学试验或实践结果以检验理论。”为此,李国豪校长对实验室建设十分重视,1985年,在李国豪校长领导下,同济大学获得了国家计委、教育部批准,建设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从而拥有了大型振动台和边界层风洞群等重要先进设备,为中国土木建设中的科学研究和试验,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使同济大学的桥梁学科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重点学科。他的三句经典名言,今天依然镌刻在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嘉定校区)门厅大墙上,引领着教师科研人员勇于投身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事业。

李国豪校长对科研选题上一贯倡导“必须具备工程背景,必须解决实际问题。”他常说,我们的研究主体是工程,左右臂是数学和力学,坚持主张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相结合。俞载道教授曾对我讲过,李国豪校长的书架上始终放有樊映川主编的《高等数学》、江之永主编的《普通物理学》、铁木辛柯主编的《材料力学》三部著作,他常常会翻阅。记得在同济大学获批“211工程”建设高校之后的一次学校中层干部会议上,李国豪校长强调同济大学未来发展,要加强数学、物理、力学、化学、机电和信息学科发展。他说,没有很强的基础学科和信息学科的支撑,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就没有后劲,更谈不上科技创新。

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独立探究的创新思想,执著的献身科学精神,高尚的学者风范,这些是李国豪校长一生在教育、科学之路上的闪光点。他将永远激励同济人不负使命,努力拼搏,与祖国同行,以科技济世,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培养更多的国家栋梁、专业精英,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