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

李国豪

(1998年 原载《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里,我讲了我和桥梁结缘的梗概。中国工程院大力抓咨询工作,非常好。我就讲讲我过去做的咨询工作中的一个——宝山钢铁总厂工程技术顾问委员会的咨询,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中的一篇吧。宝钢于1978年开始兴建。1979年,宝钢工程指挥部商请上海市科协帮助成立宝钢顾问委员会,并要我(市科协主席)担任首席顾问。接着,顾委会连续做了三件重大的决策咨询:一、关于桩基水平位移问题;二、关于一期工程上下马问题;三、关于引水工程问题。

1980年春,顾委会成立伊始,宝钢工程中许多打好的钢管桩发生水平位移,最大的达50多厘米。宝钢领导急着找我研究对策。我和顾委们到现场视察后,我认为是由于附近开挖基坑引起土体移动,导致基桩发生水平位移。当晚我就演引出在这种情况下桩在土体中的弹性弯曲平衡微分方程,在翌日的顾委会会议上做介绍,并建议宝钢对位移桩做现场试验,测量其沿深度的水平位移和竖向承载力,以便做定量分析。接着,我依据试验结果,在家里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去解微分方程和做数字计算,写出《关于桩的水平位移、内力和承载力分析》研究报告。宝钢的两位总工程师很高兴地到我家来致谢,说研究报告既解决问题又及时,因为过两天就要和日方讨论这个问题的对策了,按照报告所提建议,对桩的加固比日方的方案可大大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当时,北京有些人士听了夸大讹传的消息,说是宝钢的基础要滑到长江里去了,真是好像把老鼠说成是大象。

接着于1981年元月,在国民经济调整形势下,国家计委在宝钢现场召开会议,研究论证宝钢工程如何调整下马,以求减少损失。此前,北京有的专家已提出分拆宝钢设备的下马方案,有些全国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质询冶金部唐克部长,说是长江边地基不能建宝钢,投资又大,是决策错误,应该立即下马,不能一错再错。就在这种情况下,召开了宝钢顾委论证会。在会上,我首先发言,因为我猜想,许多顾委有顾虑,不敢直陈己见。我说:首先,这次会议的论证程序颠倒了,应该是先论证后决定工程的上或下;现在论证宝钢要结合实际情况,算账不能从零开始,一期工程已经到了现在这样的程度,120亿投资花了80多亿,再花一些就可建成投产;其次不仅要考虑宝钢的设备和员工的问题,还要考虑接受加工订货的国内工厂企业;再则国内钢产量一年才三千多万吨(当时情况),我国这么多人口,至少得有一亿吨,亟需增大钢产量。所以,不仅宝钢的一期工程(主要生产钢锭)不能下,二期工程(生产钢材)也不能下,这是两条腿成一套。最后我十分自信地说,历史将会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接着,许多顾委都踊跃发言,表示支持的意见和提出补充建议。后来写出一个暂时缓建的建议,受到上海市和中央的重视、称赞和采纳。一年之后工程就续建,于1985年9月建成投产,接着二期工程又建成投产,增加的三期工程也将于本世纪末建成,宝钢成为我国一颗钢铁企业明珠。多年来,宝钢的同志一直高度评价我们的这次论证所起的作用,称我们为风雨同舟的朋友,于1989年11月在顾委会成立10周年的前夕还举行隆重的纪念会。在会上我说:在当年关系宝钢存亡的论证中,并不是我们顾问比他人聪明,能提出正确意见,事实上我后来了解到,宝钢的一些领导都曾经提出过工程不宜下马的意见,但未被采纳,碍于组织原则又不便坚持,而顾问委员无行政关系约束,比较开脱,尽管事到最后关头,仍可不问成败得失,据理直言。热烈的鼓掌表示赞赏这番坦率的实在话。当然,顾委们都争取为宝钢做出贡献,并以此感到光荣和快慰。

在宝钢重新积极进行建设时,又出现了一个引水工程问题。宝钢原定引用淀山湖水作为生产用水,因为长江水有时氯离子含量超出日方提出的防止设备腐蚀的标准。在这个引水工程已开工铺设一段钢管之际,上海市科技界和宝钢有的领导提出从长江取水的建议。我们顾问委员会接受委托,研究论证这个建议。经过包括宝钢的各方面专家的努力,形成在江边筑库蓄水以备海水倒灌的长江引水方案,其投资和运营费都比较省,而且水源取之不尽,又不与上海市民分争淀山湖水。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的期限很紧,必须尽快做出决策,但是争论很大。这时,我经过细致研究之后,于1982年4月致函和面陈当时上海市副市长兼宝钢政委陈锦华同志,从技术、经济和发展三方面考虑应当从长江取水。最后他是这样做了决策,在1985年1月他为《宝钢志》写的回忆中有这样一段话:“宝钢引水方案先后有多种取水方案,每个方案都各有所长,都有反驳另一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数据。面对这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建议,如何比较选择?靠谁比较、选择?……但在最后决策时,我主要听了李国豪教授的意见。”我的建议能起这样的作用,实非始料所及。1985年8月水库建成蓄水,9月及时为一期工程投产向厂区输水;现在,这个碧波涟漪的宝山湖还给吴淞区输送居民用水呢!

宝钢顾问委员会在上述三项重大咨询中做出了贡献,受到各方面的赞扬。自然,这是约30位各种专业的专家的集体功绩和光荣。这里不是顾委会的工作介绍,而是我的自述,所以仅仅讲了我自己参与的这一侧面。关于顾委会的工作可参见宝钢和上海市科协主编的宝钢顾问委员会科技论证选——《智囊与咨询》,1985年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