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史》序

李国豪

1987年 原载《同济大学史(第一卷,1907—1949》)


同济大学在八十周年校庆之际编写出版校史,借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总结基本经验,发扬优良传统,这对于学校的今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同济大学过去的80年历史,从性质上说,以1949年五六月间上海解放和接管同济为线,可分成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从专业设置上说,又可以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划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

前半段的老同济,从1907年德人创办德文医学堂开始,经过本国人接办的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到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由此逐步发展,继医、工两科改为医学院和工学院之后,20世纪30年代设立理学院,40年代设立文、法学院,其间经历了8年全面抗日战争,学校被迫从上海吴淞辗转迁至四川李庄,此后返回上海,迎接解放,直至院系调整。在40多年间老同济为我国培养了不少医、工、理、文、法科的人才,尤以医科和工科(特别是机械)著称。

后半段,通过1952年前后的院系调整,将上海、杭州11所高等学校的土木建筑系、科、组的师资和设备集中于同济,同时从同济调出除土建以外的所有系科,由此诞生了新同济——一所土木建筑类的专门学府。50年代后期,学校陆续增设了函授部和数学、物理、力学、机电方面的专业。为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解放后的10余年中,新同济以空前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为国家造就了大批土木建筑人才。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间,它遭受了严重挫折,但随后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又得到恢复、发展和提高,成为一所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的学校,培养出了具有较高质量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创造出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鉴于土建单科性院校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局限性,鉴于理和工、医学和理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日益相互结合、渗透,新同济从20世纪80年代起,适应国家的需要不仅陆续扩充了机、电等工科专业,恢复了数理化等理科专业,而且还增设了管理、德语等专业,成了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同时还酝酿重设社会科学专业,并积极筹备恢复医科,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至今未成。相信这些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终将逐步实现,同济大学必将在专业方面发扬老同济的传统,发挥新同济的优势,成为一所学科广泛的新型社会主义大学。

同济大学素以吸收德国文化著称。老同济一直以德语为教学外语,并聘请过许多德籍教师任教,当年在校的我国教师则大都曾留学德国。今天,我国熟谙德语和德国政治、经济、医学、工程、科技等方面的老一辈,可以说很多是出自老同济大学和附中、附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同济贯彻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在五年制各专业中,以德语作为第一外国语,并和联邦德国的几所大学建立了教学与科研的协作关系;教育部还委托同济开办了留德预备部(学校),1985年又设立了联邦德国问题研究所。几年来对德联系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如今同济大学不仅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吸收德国文化和德语培训的中心,而且还和美、日、英、法等许多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以博采众长,面向世界。几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由此促成的国际学术交往、协作,使同济大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它必将循此继续前进,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理论联系实际和严谨求实是同济大学已形成的优良学风。在教学方面,专业设置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而定,教学内容既重理论又重应用,教学方法则强调手脑并用,练好基本功。例如,30年代的同济大学工科,它的学制就比其他大学工科多整整一学年的工厂实习,学生在各种车间当工人学操作。我作为当年学土木工程的学生,也从中终身受益不浅。在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方面,近年来出成果出人才比较多的学科,如声学、力学、海洋地质、地震工程、防护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道路与交通、市政工程、环境保护、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等等。研究课题都来源于工程实践和国家的需要;研究人员亲自动手,艰苦创业,从无到有,逐步创造研究条件,并通过勤劳,严谨的科学调查、试验、计算、分析,最终取得研究成果,在各项工作中都重实干,求实效。同济的这种好学风、好作风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进一步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今后不仅要保持,而且要发扬光大。

同济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旧中国,同济的师生职工与广大爱国志士、热血青年一起,站在反帝、反封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斗争的前列,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同济烈士的鲜血洒在“五卅”反帝示威的南京路上,洒在抗日前线和敌后战场,还洒在上饶集中营、重庆白公馆等等地方。忆往昔,多少同济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或走上抗日战争前线、奔赴解放区,或坚持在白色恐怖下的蒋管区开展斗争。他们参加1947年5月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参加1948年元月的“一·二九”争民主反迫害斗争,等等,直至迎接上海的解放。新中国成立不久,1950年许多同学又响应党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投笔从戎。在尔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济的广大学生和教职工继续发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只要人民需要就去农村、边疆、全国各地,不管做什么工作,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同舟共济的优良传统,是又一项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后同样要继续发扬光大。

回顾过去、同济大学作为我国的一所高等学校,它曲折的历程和巨大的变化是我国近80来年高等教育历史的缩影。展望未来,我国在四项基本原则指引下,正沿着安定团结、改革开放的道路、向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目标稳步前进。预祝同济大学在它的一百周年校庆时建成为具有高度科学技术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