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故乡

李国豪

原载《梅州日报》,1984年6月

1982年12月,我匆匆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梅县访问了两天。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想回家乡看看,一直未成行。这次趁到广州讲学的方便,实现了夙愿,十分感谢梅县地区党政领导的邀请。

故乡,和童年、少年的生活交织一起,总是美丽的,使人怀念的。坐在从广州回梅县的汽车里,我浮想联翩。小时候我在梅乡村上小学,后来到城里上县立中学。梅乡村里的祖屋和梅乡小学,乘过风凉和扒过松毛的松树林,游过泳和捕过鱼的池塘,县中里我上课的教室,早操的操场,打乒乓的“大成殿”(梅州学宫),东校场的足球场和靠近的县中宿舍,城里几条攘攘的街道,南门外的滚滚梅江……这些景象又浮现眼前,现在变得怎么样了?怀着即将再见的喜悦,不断地回忆和想象。

回到家乡,受到地、县领导和各界的热情接待,家人的欢迎,心情十分温暖和高兴。短短两天里,我参观了梅县的工厂、中学、人境庐、东山大桥工地,看了梅乡村老家,最后还和各界人士见面谈了回乡观感,收获很大,特别是密切了与故乡梅县的联系,心里非常愉快。

今昔对比,梅县城区真是旧貌变了新颜,我有很多不认识的了,好像到了一个新城市。梅县有了一些新的工业,建设了许多新的市政、文化、体育、卫生、旅游设施,并正在兴建许多工程,其中有横跨梅江的东山大桥这个大工程,这些都使人很高兴。但是美丽的梅江河淤浅了,梅乡村的松树林成了光山,村里的房屋依旧。家里人的生活,自然比我小时候一天三顿粥和番薯、芋头的日子好多了,但也还不宽裕。这些又说明,家乡也曾经历不平凡的岁月,不免使人感到心头有些压抑。

梅县地区山多地少,缺乏矿藏。要开展现代化经济建设,重要的是要开发智力资源。梅县地区,相对而言,文化比较发达,但以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衡量,科学、技术、文化水平还不高,人才还很缺乏。因此,必须迅速建设大专学校,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种专门人才,梅县地区的党政领导和许多旅居国外的梅县人士积极努力复办嘉应大学,我十分赞成并完全支持。

在我回乡之际,参观东山大桥工地时,对大桥的设计提出了修改建议,返上海后又接着做出了新的设计与施工方案,节省了不少大桥修建费,我深以能够为家乡出一点力而高兴。现在和将来,我也很高兴为嘉应大学的复办和建设尽点力,但愿梅县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能够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能够早日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