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速发展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李国豪

(1983年 原载《上海高教研究》,1984年第3期)


近几年来,由于党的路线的正确和领导的英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就当前国家形势发展的速度来看,高等教育事业还须加速开创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方向。目前来说,就是要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一、要培养有较宽知识面的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且各学科之间不断产生新的渗透和结合,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培养有较宽知识面和掌握多种技能的人才。为培养这样的人才,以适应新学科产生和发展的需要,十分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教育状况做些分析和研究。现在有许多高校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并针对性地做了些改革,且展现了一个好的开端。我觉得,我国高等教育中,现在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教材等统一得过多,甚至连专业名称都要统一起来,而且基本上是承袭了五十年代苏联的一套,这是不足取的,也是不合于我国国情的。在我国工业、农业、科技文化各方面,从中央到省、市、自治区以及各地县,所需要的人才规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要求专业面窄而专,有的则要面广而多能,所以不能机械地统一。如何适应这个需要?能不能再发展一些专业面窄而专的中等专科、高等专科学校呢?把高等教育更多地用于培养那些有较宽知识面的人才,来适应社会上“面广而多能”的需要?过去,像土木机械两大类,就是两个专业,现在各分成十几个专业。有的原来只是一门课程,现在成为一个专业了。这样的毕业生在某一方面学得是深一些,专一些,但是知识面窄了,适应性也差了,分配出去,所从事的工作偏差一点点,便成了个“用非所学”的难题。对于这样的毕业生,在今后知识的更新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为了使毕业生将来的发展不受到限制,除了重视基础理论教育之外,还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应该吸收国内过去的经验,参考国外一些做法,试办些知识面广的专业,如土木、机械等。此外,还要改革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使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之外,可以涉猎更多的知识,了解学科与学科的内在联系。这样,毕业生不仅在经济建设中可以适应复杂的工作,还可以在科学研究中为发展新学科做出贡献。同济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设立了土建结构工程专业,作为试点。这个专业的培养内容包括房屋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和海洋工程的有关结构,今后,我们还将一方面扩大专业改革的范围,另一方面考虑让学生以一个专业为主,相关专业为辅来学习,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国家培养专业面广而且知识结构主次不同的人才。

二、要重视发展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除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采取多种途径搞好教学工作之外,高等学校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开展科学研究。学校的科学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而且有利于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我国工农业各条战线的迅猛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对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高校一般都有相当强的科研力量,且已有一定的设备仪器,如国家进一步给予重视,为高等学校创造更多的物质条件。

那么,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就能适应新的要求,而真正走到四个现代化的前头,在国家科技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作为同济这样的多科性理工科大学,由于学科的广泛性,面向社会,联系实际更有着它的便利。我们将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大力加强应用研究,广泛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工作,其中突出的是当前有关城市建设,重大工程等决策性的问题和重要产品的攻关课题。

同济的科研力量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学校在现有的科研和咨询服务工作专职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专职的教学、科研、咨询服务三结合的队伍,与社会的需要妥善地联系起来,使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实践证明,这样做还大大有利于开创教学改革的新局面。例如我校环境工程系五十名教师,一九八二年除接受了国家及市的十五项科研项目外,还承接了十九项工程技术项目,其中有吴泾地区、松江地区水污染控制的课题。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结合城市给水及工业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指导八十一名毕业生做了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既完成了科研任务,又改革了毕业设计,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师生的积极性。实践说明,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教师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在组织形式上,也需要进行改革。目前教研室这种庞大的组织形式已不适合。我校几年来组织了一些高、中、初自愿结合的教学、科研小班子,实现工作上领导与被领导,业务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多数成绩显著。这种小班子,四五人一组,高、中、初级学术水平的同志搭配起来,使高水平的同志有助手,新生力量有导师,对提高学术水平和形成学派,对出人才和出成果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认为应积极推广这种形式,使它成为教师的主要基层组织形式。但这不是唯一的组织形式,还可以让一部分教学成为“单干户”,现在我们在进行这种试验,这些教师不再由教研室安排工作,而是由本人直接向系或研究所承包教学和科研任务。借鉴国外的经验,许多国家的教学、科研工作就是这样组织的。当然,还要制定有利于教师在校内外发挥积极性的规章制度,避免放任自流等现象的发生。

三、正确地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

在教育改革中,正确地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是很重要的。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我认为教育界的同志们一方面要提高共产主义觉悟,同时不排斥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很薄弱,各界未予很好重视,只管关起门来称“大王”,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我们的教育事业和其他战线一样,确实是落后了。在大学里,教材内容有许多新的东西没有反映进去;实验设备还比较陈旧;教育方法还是落后的,填鸭式的多;课堂上的教具还是粉笔加把尺……这些都有待于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改变,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在教育方面,我们要吸取外国好的经验。在科学技术上更是如此。我们的科学技术,有人估计与外国要相差十多年,有的方面要差二十年。怎么办?只有下苦功夫来学习。教育战线上的同志要学,科技战线上的同志也要学。年轻的同志要学,年老的同志也要学。凡是国外先进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尽一切办法,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学习外语。因为外语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五十年代,我们国家有过失误,搞了个全国一律学俄文。现在又有些除了英文什么都不要的倾向,这是不对的。要博取各国之长,就必须避免外语单一化。同济大学现在是多科性理工科大学,并把德语作为主要教学外语,从而成为我国吸收德国先进科学技术的渠道之一。假如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甚至有一部中小学分别对某一种外语有所侧重,这样全国一盘棋,对避免外语单一化的缺点是有好处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恢复解放前之旧。就同济而言,也不是德语一律化,一边倒。如:在学校的重点科研项目地震工程研究方面,外语就是以英语、日语为主,来吸收这方面科学技术居世界前茅的美国和日本的经验。

当前,我国大力实行“开放”政策,这给我们学习外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当然,更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为改革和开放服务,要为实现我国的四个现代化服务,那么,就需要大量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高级科技人才。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前程是光明的,我们高等教育的前程同样是光明的。让我们团结起来,继续开创自己的道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