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目标前进 ——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2年4月)

李国豪

(1982年4月16日 原件藏同济大学档案馆,档案号2-1982-XZ-27)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教职工代表大会胜利地开幕了。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把学校里工作向大家做一个汇报。请代表们审议和批评。

报告共分两个部分:一、学校这几年工作的回顾。二、今后的任务和措施。

一、学校工作回顾

这几年来学校的工作,总的说是在恢复中迅速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全校教职工的努力,我们奠定了向多科性和向德语转变的基础,正在朝着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社会主义同济大学的目标前进。下边我扼要地谈五点。

(一)教学方面

在教学方面,这几年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到今年一月份,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经过正式考试进校的77级学生毕业了。可以说我们完成了恢复阶段的第一个回合。现在,恢复的老专业和新设的理工及德语专业共29个分属15个系今年77级本科毕业生约有1000名授予学士学位。教务处对质量做了调查和分析,认为总的质量不低于文化大革命以前。

我校是较早设立函授的学校,1978年,我们恢复了函授专业,现在已有7个本科函授专业和3门单科函授前者学生为2100人后者为363人

我们还积极进行了教材和实验室的建设。1978年以来,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教材36种主编的63种主审的33种。去年以来,我校自编的教材有291种还翻译了德文教材40种,其中有许多是我校印刷厂自己印的。现在各门课程的教材基本上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与文化大革命前相比,大多数教材更结合中国实际了,但仍然存在内容太多的缺点。几年来,我们还花了很大的力量进行实验室的建设,现在教学实验大部分恢复到了文化大革命前的水平。按教学计划应开设的实验有800多种已开出的有600多种。我们还发展了电化教学,这是一个方向。部分课程已经开始使用录像和语音设备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将来还要有更多的发展。

此外,我们恢复了建筑设计院,为建筑和结构方面的师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同时,也支援了我校基建工程设计。

(二)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方面

恢复了原有的研究室,建立和发展了新的研究所、室。现在我们有两个研究所,一个是道路交通工程研究所,这个所增加了交通工程的内容。另一个是结构理论研究所,这是文化大革命前的结构理论研究室发展起来的。声学研究室也有所发展。新成立的有波尔固体物理研究室、海洋地质研究室,环保研究室等。现有专职教师研究人员280人,比文化大革命前有较大的发展。

几年来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获得上海市和国家各种奖的科研设计成果共有144项其中5项发明奖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200项。学报恢复以后,出版了科学专著10多部发表论文500多篇。此外,还建立了为经济建设,特别是上海城市建设服务的科技咨询服务部,已经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40余项。国际合作科研也有良好的开端,如中美曲桥抗震和中德道路工程技术的研究都在顺利地进行中。

在培养研究生方面。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的制度,开始招研究生。今年起建立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位制度。今年毕业研究生中已有135人授予硕士学位现在在校的硕士研究生有137人博士研究生6人

(三)教职工队伍建设方面

教师队伍。这几年通过教学、科研工作、校内外进修和出国进修,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逐渐缩小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外语水平也有所提高。这几年我们派出去进修的教师近100名

在“两个转变”当中,初步建立了一支德语教师队伍,1979年初我校只有3名德语教师,现在我们有40多名了。另外,我们还培养了少量掌握德语的专业教师,有的已能采用德语教材进行教学了。

我们扩大了基础课和新专业的师资队伍,特别要指出的,除从各方面调进之外,还补充了约100名硕士研究生这样一批新生力量

为了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近几年,我们实行了教师考核、升等和退休制度。我们办了几次升等,解决了过去积下的问题。最近又办了退休的工作。对此,许多教职工是拥护的,但有些同志还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办手续。退休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表现,是对我们教职工的极大关怀。少数人有一些困难,我们也理解,但我们更要体谅国家的困难。有些问题,在政策范围内我们尽量帮助解决,如医疗、借书等问题。有些难以解决的,希望退休的同志谅解。

职工队伍。在建设师资队伍的同时,我校也注意了职工队伍的建设,近几年补充了不少青年职工并且通过业余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在职工中也实行了确定技术职称、定级和退休的制度。

(四)物质建设方面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仪器、设备和图书,二是基本建设。

几年来,投资了1000多万元购买仪器、设备,充实了一些实验室,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另外,还有两个大型设备在建设中。一个是电子计算中心,西德赠送我校一台电子计算机,明年春可安装起来,我们要努力争取今年把房子造好。第二个是模拟地震振动台,差不多400多万元的投资,合同已经签订了,明年就可以安装了。

这几年我校中外文图书的数量都有较大的增长,每年用于图书的费用是五六十万元。图书馆现有德文书刊三万余册,还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亟须改善。

这几年学校修建了大量的教职工宿舍和食堂以及一部分教学房屋,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和用膳条件,教学条件也有了一些改善或即将得到改善。

(五)工作中的缺点,主要谈三点

1.在实现两个转变的过程中,对校内外的情况估计不足。向德文的转变步子大了一点,以致目前懂德文的专业师资和德文图书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另外,这几年我们设立了一些研究机构,有几个研究室成长了,壮大了。可是,也有一些研究室,由于条件不具备,未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流于形式。

2.对基本建设考虑不周,主要是对教学用房的修建重视不够,抓得不紧。个别的基建项目不恰当,如留学生宿舍即使要建也不应建这么大,因为近期我校不可能有那么多留学生。现在已经建了,就要从全校的实际需要考虑,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不一定作留学生宿舍用。

在购买设备、仪器方面,存在盲目性,特别是科研方面的设备,有些不应该买的买了,造成了积压、浪费。

3.这几年的工作过程中未抓紧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我们的事业发展了,但这方面的工作没有跟上,今后我们要尽快把新的必要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来。

二、今后的工作任务和措施

今后学校的任务,总的说是以巩固、提高为主,适当发展,同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这就是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要巩固已经开创的新局面,提高现有成绩,发展新的学科。

(一)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首先,是提高教学质量。今年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业务水平虽不低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实践环节上比较放松了。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针对这个缺点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总的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思想工作在党委的领导下充实了政工干部,正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体育和健康方面,体育教师和医务人员都在为增强学生体质进行大量的工作,我在这里着重就智育问题提出几点意见。

1.实行学分制。有的同志认为学分制是自由化,这种看法不对。我们规定大部分课程必修,30%左右的课时可以选修。选修的课程,可以是基础课,可以是技术基础课,也可以跨专业选修某些课程。这样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扩大知识面或加深某一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我们要积极推行学分制,暑假以后,在土建结构工程和应用力学两专业开始试行。

2.调整教学计划,目前教学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太多,要压缩必修课程及其时数,特别是讲授时数,要给学生一点回旋的余地。从减轻学生负担和培养高质量大学生来说,专业课要压缩一些。因为基础打好了,将来学生在专业上容易发展,从国外回来的同志一致认为我们现在讲得太多,要压缩。实验课要独立和加强,改进实验课的组织方式、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

3.改进教学方法。讲授内容要精练,讲课方法要改进,教材只作为参考书,可以做一些补充笔记或发一些补充讲义。高年级可以开设讨论课、讨论班,这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有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参加几次讨论班,自己做报告,这有很大好处,我们要提倡。还可以考虑废除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指示书。过去把这当成苏联先进的东西来学,现在看来是弊多利少。教师花很大气力来写指示书,学生完全照样子做,这是束缚学生进行独立工作的有害方式。

4.要严格考试制度。这个方面有所改进,但是还不够,希望我们的教师对考试制度要严格执行。另外,要建立一个适当的评教制度,这对每一个老师也有好处,可以知道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改进本科和研究生外文教材的供应,特别是目前最缺乏的德文教材的供应。现在这方面跟不上,应想办法影印一些外文教材。

(二)调整教学和科研组织

1.继续贯彻按学科设系、研究所(室)和实验室。过去我们这样做了,今后还要前进一步,还有少数系要进行调整,研究所里的研究室也要进行一些调整。实验室的体制可按不同类型分三级管理,一种是校部直接领导的,如电子计算中心、测试中心,第二种是由系领导的,如海洋实验室、道路与交通工程实验室,第三种是在所、系范围里边,实验内容和设备上共同性不多的,可以由研究室、教研室管。

2.按课程或学科设立精干的教学科研组。今后庞大的教研室要分小,要真正使教研室成为一个教学和研究的基层组织,不是一级行政组织。这个组,要既搞教学,又搞科研,但可以按情况对某一方面有所侧重。研究室以科研为主,也要搞一些教学,搞教学的也可以对大学生或研究生有所侧重。

(三)调整和发展专业设置

1.根据专业范围要扩大的原则,调整合并一些专业。怎么做法请大家研究。有些专业的基础课共同性可扩大一些,将来作为一个专门化;有些在内容上差不多的,可以合并。

2.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成熟的时候,设立工业美术专业,流体力学专门化,还有最近在酝酿的医疗专业。

今年年初,上海市卫生局提出要同济大学办医疗专业,教育部蒋南翔部长、卫生部钱信忠部长和上海市教卫办杨(恺)主任也都表示支持,认为在多科性大学里办医疗专业可以培养高质量的医生,同时同济有吸收西德先进医科的条件。学校正在积极创造条件,主要是医学基础的师资。后期临床方面的实习和上课,已商定由第一人民医院负责。拟今年招生30人,第一年学德语。

3.增设函授专业,发展函授教育。

(四)提高和发展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工作

1.学校科研工作近几年发展较快,成绩是显著的,不过今后还要提高和发展。我校科研成果有100多项得了奖,但许多未能达到可供实际使用的程度。今后,在提高方面,要把这个作为一个方向,我们的科研要联系实际,使科研成果最后可以实际使用,用于经济建设。要发展与上海市政建设结合的科研,很好地为上海市的建设服务。

2.要发展具有稳定方向的科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中关键问题的科学研究。这种课题一般比较大,比较难,要投入比较多的人力、物力,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解决。再就是发展多科性的综合课题。我们还要多发展国际合作的科研。这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有利于我们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3.在发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研究生专业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现在我校前者有23个后者有5个,明年要增加,各单位要积极准备好申报工作。在这个基础上,稳定地扩大研究生的数量,宁缺毋滥。今年准备招生20名

4.改进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式。过去研究生的培养,要求读的课程太多,并且用大学生上课的方式;在科研上,导师指导的也太多,这样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要改进。要设法提高研究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并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

(五)为了完成以上任务,我们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搞好领导班子和教职工队伍的建设。现在中央、教育部的一些方针、政策逐渐具体了,我们主要是贯彻执行。为此,我们队伍的建设就是关键。

(1)要建立革命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各级领导班子,中央早就提出了,干部要年轻化,国务院连部长也只能65岁。所以,校部的干部要增加年轻同志,各级都应这样,要破除当上个什么长,什么主任就是当官了,不能下来了的思想。这是封建残余的东西。解放前,学校里系主任、院长都是兼职的,每年一个聘书,很自然,我们要形成这么个风气。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今后的工作,要抓好。

(2)补充新的师资,重点是硕士研究生和掌握德语的学士生,明年学过一年德语的学生将毕业了,应该多留一些。其他方面的教师也要适当补充一些,但今后师资的主要来源是研究生。

(3)选派硕士生和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

(4)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知识。中央有文件规定,68届以后的中学生一定要补足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否则将来不能作为职员了。我校好多青年是很努力学习的,有的学得不错,但也有的自己抓得不紧。我校差不多有600个青年职工达到中学毕业水平的只有100多人,怎么办?我们希望职工文化水平能够迅速提高,希望年轻的同志抓紧时间进行学习。学校也要创造一些条件。另外,职工还要学习业务知识。各个部门不同,业务上有不同的需要,要学习,对学校教育、科研中共性的东西也要学习。职工文化水平、业务水平不提高,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同济大学是很难的,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共同努力。

(5)继续贯彻执行教职工内外调整、考核、升等、退休等制度。学校的人才今后是要流通的。有一部分教职工要调出去,有些要校内调整。考核制度一定要坚持,要搞好。教师的升等已经转入正常,成熟一个提升一个,希望大家来共同掌握标准,真正符合教育部有关标准的才升。退休的工作要搞好,教师的退休已进行了一部分。党委、行政、教育部、高教局、上海市兄弟院校都在研究教授退休问题。原则上教授一定要退休,在年龄界限上,我们可以先放到70岁。对带研究生,还能坚持工作的,暂缓退休。多年来不工作了,身体不好的,要退休。希望我们的教师按照中央的政策来搞好这项工作,退休之后,还可以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很好的贡献。

2.后勤工作

(1)关于学校的基础建设,计划到1985年基本上建设好现有专业的教学用房,包括实验室和图书馆,同时,每年继续建一些教职工的宿舍,来改善教学组织和职工、学生的工作条件。

(2)到1985年基本上建设好各专业教学实验室。用好、管好计算中心、实验中心和模拟地震振动台等大型设备。现在就要培养这方面的队伍,这是很关键的工作。同时,要开展有关方面的科学研究,才能够把它用好。

(3)继续改善学校的绿化、卫生和师生职工的居住、食堂等生活条件。

3.健全行政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

(1)行政上要建立健全的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2)健全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物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教育部、高教局正在搞,我们不要等,我们可以先搞一些必要的办法,等上级有了,我们就采用上级的。

希望代表们在大会期间和会后,与全校师生员工一起鼓足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信心及斗志,发扬主人翁精神,改善工作作风,在教育部、上海市和学校党委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同济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