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高等教育简介

李国豪 

1981年,原载《上海高教研究丛刊(第一辑)》,1981年10月)


一、高等教育的体制

西德高等教育体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希特勒执政时期,是中央集权,全国由教育部领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了联邦共和国,各州有独立的文教权。联邦政府也有文化、科学部,它只制定一些原则性和共性的东西。

德国学校绝大多数是国立的。极少数是私立的,譬如教会设立的神学院是私立的。

(一) 学校、州和联邦是如何进行协调的。

联邦有一个文化科学部,各州有文化部,联邦还有!校校长协会,它由几十所比较重要的高校校长组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机构叫作科学顾问委员会,它设在联邦,这是一个咨询机构,可是它提的意见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使各种意见能够协调,可以说是管全国的,文化科学部也要听取它的意见。总的协调就是这样一个体制。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对比一下。我们国家是集权的,可是我们的体制是教育部、地方、科学院、各个业务部门都有一条线,彼此很少通气。而他们学校之间,有校长协会,各个州之间(虽然是各州有自己的独立性),有州文化部长的定期联席会议,可作出许多重要决定。全国新办什么学校一定要提出计划,由科学顾问委员会表示意见,最后送联邦审查才能批准。虽然他们是资本主义制度,联邦很松散,但它横向联系还是搞得不错的。我们国家是只有条条的领导,高校之间、地方之间缺少横向联系。

(二) 六种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

西德学生从六岁进学校到中学毕业要受十三年中等教育,第十四年开始受高等教育,大学按规定,名义上要到第十九年才学完。高校的种类有大学、师范、神学院、艺术学院、专科大学(或称专科高等学校,是三年制的),现在还有一种叫总体大学,共六种。总体大学是70年代才搞起来的,它既有专科大学,也有综合性大学所包括的一套东西。

专科大学是三年制,比较结合实际,一般是1000到4000学生,也有超过4000人的。

大学一般是四年制,医学院是六年制。最大的大学如西柏林自由大学是45000多学生,慕尼黑大学都有20000多学生,师范一般4000到8000学生;神学院人数较少,全国只有2000学生,艺术学院一般规模较小,不到1000学生。

大学的专业设置是文、法、理、工、医。有的没有医,一般都有文、法、理、工,也有只有文、理和医的。与同济大学挂钩的波洪大学有文、法、理、工、医;达姆施塔特大学没有医,海达尔山大学比较有名,很古老,它只有文、理和医,没有工。

专科大学的专业分得比较细,工程方面的专业比较多。

总体大学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和专科大学的发展都有一个历史背景。60年代学生数目增加很多,光靠老学校扩大不行了,要建立新学校,尽量吸收学生上学,所以搞了三年制的专科大学。但又觉得这样比较零碎,70年代开始就尝试搞总体大学。总体大学把同一城市的若干高校联合组成。到现在为止实际上存在三种形式:一种是大家凑起来,譬如说把上海的大学都串起来叫做上海大学,可是其中没有任何协作关系;另外一种是有校际协作关系的;再有一种是新建立起来的,内部各部门统一领导。他们搞的主要是后一种。

这里要说一下三年制的专科大学。我到西柏林去参观一所专科大学,该校的校长原是西柏林自由大学的数学教授。我看他对学校非常满意,事业发展得比较好。我们去看了实验室,条件非常好,学生有三四千人。他陪我们参观时带了一串钥匙,到处的门他都能开,每个工作部门的负责人他都叫得出名字。他说,现在再叫我回西柏林自由大学教新学,我不干了,我觉得这里干起来很有劲。现在西德的工业界很欢迎这种专科大学。因为这种学校实习多,比较联系实际,对国家培养人才也比较经济。所以我建议我国也要多搞这类三年制学校。现在大家都是希望搞五年制、六年制,不要三年制、二年制。我觉得这是错误的。此外,1977年西德还成立了函授大学,有一万多学生,全西德现在有30个学习中心的函授网,也就是面授中心。我们再看一下这类学校发展情况。


从表上可以看出,德国五十年代还没有专科大学。大学是31所。60年代大学发展到33所,总体大学还没有,师范有一部分并到大学去了。专科大学是1970年办起来的,一开始就办了九十八所。那个时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老大学扩建还不能适应,又开设一些新大学。新大学也不能解决问题,就搞三年制的专科大学。从这里也可看出1970~1975仅五年时间,这类学校发展到136所,增加近40所之多,到75年总体大学开始办了11所。总体大学里也有专科。他们采取的策略是:缩短学习年限,培养比较结合实际的学生。

二、学生人数的发展情况

(一)各类高校学生人数分布情况如下:到1977—1978年,在校学生91.3万人,其中大学60.5万人,占66.3%;师范学院6.9万人,占7.5%;艺术学院1.5万,占1.7%;神学院0.2万人,占0.2%,专科大学16.5万人,占18.1%;总体大学5.6万人,占6.2%。学生数从50/51学年度的17万左右发展到77/78学年度的近100万,增加了五倍多。其中专科吸收了18%的学生,总体大学学生占6%。二者合起来差不多占了1/4。就是说有20多万学生在专科和总体大学里学习。

(二)大学中各类学科的分布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文科比重最大,将近三分之一;社会科学也相当多;数学、自然科学加上工科、医科只有40%多(其中工科医科较少)。当然,我们国家和他们国家的性质不一样,经济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因此学生在学科分配比例上可有所不同,不过有一点,我们现在也发现了,我们过去把文科、社会科学、管理、经济等基本否定了,结果吃了很大的亏。西德的工业在战败后能迅速恢复,有几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人的因素。它虽然打败了,建筑物都破坏了,可是人还在。它的人员组成有几方面:一个是技术工人;一个是中级工程师;一个是高级工程师;特别重要的是组织管理人才,他们这些人都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二个因素是不需要国防开支,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可能也帮了他们的忙。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战后不准建立武装,所以国防费用等于零,可以用全部的钱去搞再生产,这也是他们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上两个因素,一个是人,一个是钱,使西德发展很快。我们现在缺的也正是人才和钱。

三、学校的组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甚至在50年代初期,纯粹是教授治校。我那时在西德的时候,就是由教授组成的委员会决定一切重大事情。学校里的基层组织是教研组。他们的教研组与我们的不一样,一个教授就是这个小天地的太上皇,一切工作、实验室等等都是他说了算。他的女秘书也很得力,我们去访问先向女秘书通报,然后再安排接待。这就50年代初教授治校的情况,基层就是以教授为首的教研组。

60年代情况开始变化。一方面学校发展得很大,达姆施塔特大学,我过去在的时候不过千把人,现在有一万多人。学校大了,教授治校不行了。此外,整个社会民主化的要求,带来了民主的发展。60年代中期大概也受我们文化革命的影响,学生造反了。所以从60年代开始,要求改革。改革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基层不再是教研室而是一个专门化。达姆施塔特大学土木系有几个专门化,如工程结构、道路交通(包括铁路)、水利、城市建设、给水、排水。很像我们解放前的土木系的路工组、结构组、水工组、市政组。第二方面,学校组织领导的情况变了。联邦法律正式规定,学校由四类人员组成治校的班子,他们是:①教授;②学生;③助教,科学助手;④其他职工。这四类人推选代表组成一个学校的最高机构,就叫它“代表大会”吧。代表大会选举校长并讨论决定一切比较原则的重要问题。校长的任期,现在各个学校还很不一致。有的学校是一年、二年选一次。他们觉得这样连续性太短。现在如波洪大学今年改了,四年一任。

达姆施塔特大学是七年一任。在代表大会之下的组织形式就各不相同了。有的建立一个常委制,由各个系的系主任参加,讨论经常性的工作。校领导机构也很不一致。校长、副校长这是肯定要的。此外联邦政府还规定要有一个秘书长。秘书长的人选不是选举产生,而是由州的文教部任命,是终身制的。校长有任期,换来换去没有关系,反正秘书长几十年一直在那里管理日常行政工作,特别是管理整个学校的经费。波洪大学里一个校长总负责,三个副校长,一个管科研、一个管教学、一个是校长不在时代理校长。三个副校长来自理、工、文三个学科,还有一个秘书长。我问校长,你们是怎么工作的?他说,每星期我们几个人开一次会,布置办公室的一些助手及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第一职能部相当于我们的校长办公室。还有一个会是各系系主任参加的,相当于行政会议。达姆施塔特大学又不相同,有一个副校长平时不起什么作用,只有校长不在的时候代行校长的职责。校长是总负责,下面有三个助手非常之能干。一个管组织,一个管财务,一个管科研。所以校长要与我们联系工作都是他的助手来的。各个学校的做法虽有不同,但是学校的代表大会体制都是一致的。要有教授、学生、助教和科学助手、职工四类代表组成。另外还有一个聘任教授委员会。教授在他们那里是头头,所以聘任教授很慎重的,这个委员会中教授要占三分之二以上。

大学下面的组织就是各个专门化。他们没有一个土木系的系办公室,而是各个专门化的办公室。不过土木工程方面的概念还是有的。我们去参观就是到这个到那个专门化,没有系主任。可是各大学的做法不一样。有的学校还有一个系主任的名义,下面是系的专门化。各州做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专门化作为他们最基层的组织。

四、高校新建扩建规划的制定

制定规划这一点,我觉得对我们有参考的意义,这里先画一个图来表示:

制定扩建、新建的规划时,学校的最基层要把这个专门化需要的一些设备(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等)告诉给学校,学校提出学校发展规划送到州里,同时送给科学顾问委员会。这个委会的表态虽然是建议,但往往是关键性的。它有意见回来,你可以提了意见再送上去。高校总的规划应该是联邦和各州教育总规划的一部分,所以要联系起来,送到高校规划委员会,这基本上是州管的。联邦和州一道制定轮廓性规划。这里特别要说一下,德国人做事情非常之严密,特别是制定重要的轮廓性规划。总的规划的制定一般是十年;轮廓性规划是五年,五年之后,每年还要制定。法律上对轮廓性规划的制定也有规定的程序和具体的期限。因为轮廓性规划要从这里送到那里有来往反复,譬如说至迟三月一日要报到科学顾问委员会审议,审议后四月十五日要把意见提出来回到送审单位修订,经过一次往返,最后在七月一日要做出决定。他们把制定规划当作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人家不像我们做事拖拖拉拉,一旦定了,就照规定做,期限就是法律,过期就不行。

制定规划的基本数据有二个,第一个数据是要盖多少房子;第二个据是要多少教授、助教、科学助手。这两个数据是有规定的,介绍如下:

从这个标准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标准比文科的高3~4倍,这也可以给我们参考。他们造价也有定额。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造价最贵的是化学和生物。当然造价的绝对值没有多大意义。不能拿我们国家的造价以人民币8角=1马克来换算。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说明人家的工作做得很细,这个多少,那个多少,都作规定。化学、生物的实验室不光是房子,还应把一些管线包括进去,这就差不多比文科的造价增加了一倍。

现在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我们学校现有学生7千,按照他们的定额,就照理工科吧,只要房屋10~13万平米。我们现在学校建筑面积23万多平米,就算七折八扣算它对折吧,也有差不多十四万平米,可是挤得不得了。而人家怎么样呢,人家却非常之宽。这里面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我觉得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是学生、教师吃、住在学校。占去了很多地方。人家学生宿舍都盖在学校外边,和学校管理无关系,建造费用联邦和州各付一半,但这些宿舍只能满足十分之一的要求。所以我们学生到那边去学习,住的问题很紧张,一般都是到私人家庭去租房住。第二是教师太多,我们有一千五百多教师。他们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10。按这样的比例,我们将来发展到1万人,包括研究生在内,还要减掉500名教师。第三是我们有一套政工系统,占的房子也不少。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教室使用率很低,现在学生宿舍太挤,十几平方米住8个人,房间里没有办法自修,他们必须到教室去,所以要搞专用教室。因此教室的使用率非常低,实验室的使用率也很低。其次一个就是教师的定额。1978年,全德国高校教师106767人,包括教授、助教、科学助手。他们的助教都是考了博士去当的。科学助手的水平也很高。职工169748人(他们的教职工比例是1∶1.6),加起来是276515人。1975年是209661人,3年增加了差不多百分之三十。

对于这个数字,我想说明一点我们国内存在的问题。我们国内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太糟糕了。像我们学校1500个教师,学生才7000人,就是发展到八千,也只要800个教师。而他们100万个学生就只10万个教师,差不多1∶10,这是第一点,说明我们教师数量有余,质量不足。第二点,他们的数字说明,我们现在的职工太少。他们的职工主要是职员,还有一些是实验室的技工。我们打听了二个大学清洁工作是怎么搞的?他说,我们这里是包出去的,由清洁公司打扫。所以我们的清洁工还不包括在他那个职工里。波洪大学就是校长办公的部分自己打扫,因为可能关系到一些重要的文件。其他的他们都包出去。他们的职工主要是技术工,职工和教师之比是1∶1.6。这里我们就可知道了,为什么我们的教师老是在叫“哎呀,我们现在的教辅人员太少,要买些设备都要教师自己去跑”,我们现在教师太多,职工太少。拿同济来说,3200多教职工,教师是1500多一点,差不多一半对一半。这个还不说明问题,我们有相当多的职工是搞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上了。吃、住、幼儿园、卫生科、清洁卫生、保卫工作,什么都管。所以比例很不合理。因此要改善学校的工作,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当然职工里也有一个质量的问题,文化水平的问题。人家的职工水平是蛮高的,一个女秘书比我们一个助教还高明。比如要写科学论文的话,你写好一个稿子她就打出来了,教研室里的一个女秘书,教授的资料放在什么地方,教研室的资料放在哪里,她都知道。教授有哪些人联系,电话来往她都能接待,教研室里的经费她都管。来往信件,都是教授口授,她速记下来打好。现在我跟西德联系,有些信还要自己拟稿。从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来看,教师数目要缩减,职工数目要增加,特别我们还有政工,师生的生活、福利各方面都包下来,都算在学校的编制里,连学校实习工厂也算在学校的编制里了。这是有问题的。

西德现在的定额大致是1∶10,不过各个学科有一些区别。还得说一说,德国大学里,学生都可以自己来安排学习,有伸缩性,所以所谓六年制一般都要搞到八年,有的甚至更长,平均要多二年。三年制的,有的也要多半年到一年。四年制的,我问了一下。他们一般平均要11.2学期(像建筑学课目),就是差不多五年半到六年,也差不多多两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培养一个六年制的医生,教师和学生的比例特别小,因为医科要带实习比例不能大。三年制实习得少些。理工一般规定1∶8,三年制的1∶10。文科就多得多1∶15或1∶16。这样对于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有好处。新建院校的话,就要根据这个标准去审批。最好我们国家也根据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情况制定出一个切合实际的比例作为我们今后(比如5年也好)调整改革的方向。

五、西德高校的教育经费

首先,西德高校的教育经费中经常费都是各州负担的,新建院校,联邦负担百分之五十,州负担百分之五十。建造学生宿舍,联邦也补助一半,州负担一半。

其次,作为西德一个国家教育经费的支出情况,大致如下:1961~1975年,十五年间,高等教育经费增加了八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三倍,教育经费增长六倍,高教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这里就看出,他们国家对教育重视的情况。整个教育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5%。高教经费135亿马克,大致的用途分三部分。一是工资占支出55%。二是设备购置,占22%。三是其他消耗,占23%。

其次介绍一下每个学生培养费用每年是多少。举几个主要的数字。

可以看出,医很花钱,理、工、农也很花钱,文科和艺术花钱很少。工科专科大学的费用只有大学的一半。

再介绍一下教师的工资情况。40岁左右的教师夫妻二人有两个孩子,一年收入为8万到12万马克,所得税约三分之一。30岁左右的助教和科学助手,也是夫妻二人有两个孩子,一年收入为四万五千马克,所得税少些,平均下来,一个月可有三千马克。他们住房较贵,一个月得花一千马克,加上自己有辆汽车,维修费、汽油费,一个月得支出六七百马克。这样,单单房子和汽车就要花去收入的一半多,剩下的就是吃、穿,等等。

六、教授的聘任和教学科研

教授是公开登报招聘的,学校里有聘任委员会,从应聘者里面选择。选择后进行试讲,就是作一个报告,看水平和表达能力怎样。聘任委员会中教授占三分之二以上,起决定作用。不过也有学生代表和助教代表参加。通过后报给文教部。文教部可以同意,也可以否定而另外提名。学校没有决定权,只有选择候选人的权。至于助教和科学助手则由学校聘任。助教一般是考取博士后来担任的,他到学校来的主要目的,除了担任教学科研工作以外,很重要一个是要获得学位。德国还有一个学位,博士后加考一个Habil,是证明你有担任大学教师资格。助教工作的时间是六年到八年,一般六年,最多不超过八年。科学助手任期不限,有很多是博士,多数博士都是能独立进行教学科研的,不过他的名义是教授的科学助手。

教学负担方面大学里教授每个星期上八小时课。专科大学每星期十八小时。德国人来华教外语,一个星期六天,每天上午都教3小时,有时甚至4学时,下午还要改卷子。我们的教师,一个星期排8小时,已经是要求情了。

那么,科研的时间怎样呢?德国大学的教师要求既搞教学又搞科研。据向各个方面询问得出来的结果,大概大学里的教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科研。专科大学的教师,因为一个星期要上十八个小时课,就比较困难了,但也约有一半的人还能够有余力进行科研。德国现在学生太多了,因此他们有这么一个趋势,就是有可能有不少教授将来要以教学为主。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另外就是以科研为主的。还有一点,德国教授都是每天上午下午都到学校的。他们的工作条件很好啊!自己一个很大的房间,我校长办公室没有它的四分之一大。前面总归是女秘书的房间,一进门总是先通过女秘书。另外,他有助手,实验室。他工作的条件、空间、设备都比我们好得多。他们都是上午下午都到学校,而我们现在不坐班,规定星期五下午政治学习要到。教学科研是一个集体的社会活动,教师之间,教师和实验人员之间要经常接触。师生之间要经常接触,现在这个样子我认为是不能容忍的,可是还标榜,这个学校不搞坐班制,那个学校不搞坐班制,我觉得这是不正常的。我们国家要上轨道的话,教师一定要到学校去。教师不是作家、自由职业者,可以关起门来写东西,你是在学校里进行教学、科研,进行集体的社会活动,怎么能坐在家里?这是不行的。

七、高校的科研

西德大学的传统,是教师、学生都尽量结合教学进行科研。现在西德的科研系统,除大学进行科研外,校外的科研有几个系统。

1.大任务的研究中心,是关于空间、宇航、肿瘤、癌症这一类的,有十二个。

2.马普协会,有51个研究所,主要是研究天文、生化这些方面的。

3.佛劳恩何夫协会,有29个研究所,是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

4.各企业内部的研究所。

大学以外的科研系统,大致就是这样。

西德研究力量的分布:

据1970年统计,西德有科学研究工作者四十一万五千人。

大学占30%(包括有三分之一时间搞科研的和专门搞科研的),其他大学(六类高校中的其他五类)占3%

大学外科研机构占19%

企业内部科研占47%

大致分布就是这样。这是1970年的情况,现在当然有些变化了。

这四十一万五千人,企业内科研差不多占了一半。大学占30%,由此可看出,高校的科研力量,其他大学占3%,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总共凑起来占全社会的三分之一。我们国家说高校科研是一个重要方面军,这个完全是对的。但现在看起来,我们国家对这方面还重视不够。

学校里科研经费是由州从经常费用里拨的。此外西德还有一个机构叫做德国科学研究联合会(DFG),这是最主要的一个资助科研的机构。它可由自己提出重点邀请人来参加科研,也可由高校的教师去申请。大学里教师的科研,有一半可向这个联合会申请到科研经费。这个联合会1970年的科研补助费有七亿马克。当然,高校的教师申请的很多,高校有一半的教师除学校的经费和科研合同的收费外,可以从这里得到补助。还有一些小的基金会,也可以从那儿得到补助,不过这不是重要的。

八、学生的录取和学习

德国的制度是这样:中学毕业都可升大学,不需要其他附加条件。不过从60年代开始,有些系科、专业由于报名的人太多,容纳不了,所以就采取限制。总共限制的有:牙医、医科、兽医、药物、心理、生物、建筑学、农业、家政和营养、测量。他们采取的限制方法有两种,一个是你毕业的成绩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德国记分的办法最优是1分优是2分,4分是勉勉强强及格,也可算是不及格,进医科的学生,你毕业的平均成绩要1.2分超过1.2分就没有希望了。这样的人还太多,那怎么办?他们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按等待的时间,你今年报名了,今年不能录取,那就等下次再轮到你吧。像医的话,搞了这么个办法,拿出60%的名额按成绩再拿出40%的名额按等待的时间最长的有等到6年的。这是关于入学的情况。

他们的学习,在大学比较自由,可以选课,也可以转专业,自己去搞。每个星期上课的时间大概总是20~30个学时。你要积极一点,多选一点也可以。毕业的时间(学完的时间)一般四年制的总要五年半到六年,所以我们现在派留学生到西德去,要他们五年毕业回来那是很紧张的。专科大学选课的自由就比较少,每周上课30多小时,基本上按年级,按课程表,有点像我们国内的情况。

大学培养专门化的方式。西德大学前二年叫做前期。比如土木、机械、电器、工科的基本都一样,过两年以后考试,有几门课程规定要考,及格了前期就算完了。然后你可以去读后期。后期读什么专门化,主要采取这样的办法,比如土木吧,道路、水利、结构、市政、普通的课程大家都得学。此外,你假如要以市政、结构作为专门化的话,要通过三个环节。第一,专题调"或文献总结报告讨论会,这个搞上差不多一年时间,最后提出一篇报告,教授组织讨论会来进行讨论。第二,除了做大家共同性的课程设计外,还要做这一个专门化方面的所谓加深课程设计。时间也可拉到半年到一年,不过总共花费的时间约5到6周。第三,毕业设计。例如市政组的学生选择市政方面的,排水或给水的毕业设计。现在他们的毕业设计,改变了从前的做法,从前我在那里的时候,他们的毕业设计作半年到一年,也是从头到尾,是非常全面的,好像我们50年代学苏联的那一套。现在改了,毕业设计6~8周,不是全面了,而是重点深入,可以是一个设计,也可以是一个实验,也可以是一个计算。他们现在的观点是要看学生在这6个到8个星期内可以做出什么东西来,水平如何?工作能力如何?他们的学习就是这样的。

关于教师教学的几个环节,许多课是上大课,习题课、讨论会是小课,还有实验。特别提一下实验。他们的实验条件比我们好,学生可以随便进实验室自己做,上计算机也是,学生可以随便去。留学生都反映我们中国学生理论上、书本知识不比德国人差,但是动手能力比他们差远了。就是因为我们实习实验太少。这里我还要提一下上大课的问题。我们现在师资紧张和我们课堂太小不能上大课有关系,79年我去参观的时候,他们在500人的大教室上机械零件课。这次去,听了一个钟头一位教授在400人的大教室里上物理课。上课的设备很好,有投影机,也有话筒,字、图和声音都很清楚,还有两三个助手帮助他作示范表演。我们现在助教提升有一条规定,要上一年课,证明他有教学能力。有的助教不行,也争着要开课,结果明明一个教授可以上大课的却分成几个小班,让更多的人上,效果也不好。所以我觉得,我们应当奖励让许多的公共课上大课。我看到阿亨大学有一千人的大课。尤其是文科的课,像政治、哲学这些课,我们学校也试过1000人在礼堂上政治课,效果很好。分开来上,讲得不好,这何必呢?我们提升讲师的条例要改,不能要求助教一定要开过一门课,证明他能上课才能升等。其实,只要听一个教师作一次报告,就可看出他的水平。看出他能不能上课,不一定要上一年课。把学生当作试验品这是不行的。要提倡基础课上大课,由好教师来上,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毕业设计我觉得也要改。过去我们学习苏联的。而苏联又是学习德国的,现在德国已经改了。苏联的那一套办法不妥当,搞一个学期毕业设计要从头开始,许多都是重复过去课程设计做过的东西,花大部分时间做机械性的工作,真正阅读文献,思考问题,实验和理论的研究很少。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毕业设计也要改。

九、西德在进行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他们进行一些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如何适应那么多学生上大学的问题,大学怎么办?过去一个大学不过是一二千人,现在四万多人,怎么搞法,怎么进行教学?另外,他们培养一个学生一年要上万马克,你拉长一年的话,国家就要多花一万马克。因此要考虑如何来缩短学习年限。所以他们进行试验的目的一是为了能对更多的学生进行教学,二是为了缩短学习年限。

从1971年开始,他们在高教的七个方面进行了试验:

1.总体大学,开始他们有个设想,把西德所有的大学都慢慢归并为总体大学。75年搞了11个,后来没有发展下去。为什么?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学里学生有等级。三年制和四年制的,教师好像也有等级,一个上8小时课,一个上18小时课,这个很不好办。所以他们想怎么进一步改进。

2.怎样提高教和学的效率,来缩短学习年限,他们是采用一些物质辅助设备来看能不能提高效率的。

3.在函授方面进一步作试验。

4.想在总体大学和专科大学都有的一些共同性专业里,试验能不能分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不那么死板,可以读了一段后读一般大学,不一定一进来就注定读专科,这种分段学习的学校有9个。

5.试验如何改进现在基础课的教学,有一个试验想把化学、物理、生物三个专业的基础课搞成相同,看行不行。我们现在光是物理或者化学就分成不同的基础课,而他们可是想把化学、物理和生物三个大的学科的学生的前期基础课统一起来,因为现在学科的交叉很厉害。

6.怎样改革培养中学教师的方式,他们现在进行的重点试验是中学的物理教师怎么培养更有效。

7.怎样改进法律系法律专业的教学,重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在学习时去参加法律的实习,搞调查。

总的可以看出:西德的高等教育自从1950年到现在,是在不断地发展的,还在试验和改变。教育应当是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各方面情况相适应的。以上介绍的情况主要是供作参考的。我们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需要和可能,看看哪些可以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