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仪:扎根浙南大地的抗日楷模

“我们共产党人决不会屈膝投降!”

这是钱钟仪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他以民族振兴为理想

投身爱国学运,立志为国求索

积极抗日救亡,誓志驱除外辱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锻炼和成长

他以人民解放为己任

开展下乡宣传,开化工农智识

深入联系群众,夯实斗争根基

团结和发动一切力量巩固抗日阵营

对待革命工作,他废寝忘食

保持乐观主义精神,迎难而上化解难题

面对敌人利诱,他绝不屈服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视死如归无所畏惧

忆革命先烈

悟初心使命

本期“同济英烈”

让我们缅怀革命先烈钱钟仪

感悟这位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忠诚

钱钟仪(1920~1942),江苏无锡人。1935年考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在校期间,他喜爱阅读鲁迅著作,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丽水县委委员、丽水西区区委书记等职,为当地农村党的建设和抗日救亡斗争做了大量工作。1942年3月在浙江瑞安被捕,7月被杀害于瑞安横山乡龙星村,时年22岁。

钱钟仪,又名钱行,曾化名汪为明、陆前行,江苏无锡人,1920年3月出生于富裕的书香门第。父亲钱基厚与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为孪生兄弟,曾任无锡教育会会长、无锡商会会长等职①。钱钟仪聪明好学,在中小学就读时因成绩优异而多次跳级。1935年,毕业于无锡辅仁中学的钱钟仪考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在校期间,他孜孜不倦地攻读德文,平时喜爱阅读鲁迅著作,还经常与进步同学一同交流。

1935年,已鲸吞我东北三省的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步步进逼华北。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9日,在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示威游行,揭开了“一二·九”运动的序幕。同济大学和上海各大中学校的学生给予了积极响应。

图:钱钟仪遗照(拍摄于1935年)

12月19日晚,钱钟仪参加了上海大中学生在交大举行的集会。在随后举行的示威游行中,他和同学们一路高呼“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12月24日,他又和同学们一起赶往北站,登上了赴京请愿的火车。由于国民党当局的暗中阻挠,请愿学生虽然未能抵达南京,但请愿活动推动了上海和江浙一带的抗日救亡运动,钱钟仪和同学们也从中受到了锻炼和教育。之后,他曾和部分同学一起下乡宣传抗日,动员农民加入抗日救亡的行列。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钱钟仪随同济大学师生一同迁至金华。目睹了日军暴行的钱钟仪怀着满腔民族仇恨参加了宣传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不久后,因日军进逼杭州,学校被迫继续向江西转移。为了参加抗日救亡斗争,钱钟仪和杨礼耕(杨德和)、王立等同学经商议后毅然决定离开感情深厚的母校,决心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后因多人患病而未能成行。于是,他们便留在浙江参加抗日救亡斗争。1938年2月,经中共浙南特别工作委员会书记、原同济大学工学院学生汪海粟介绍,钱钟仪加入中国共产党。

图:钱钟仪在同济就读时的家书手稿(钱钟仪堂侄钱汝虎提供)

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钱钟仪和其他同学陆续集中到丽水县等待工作安排。不久后,钱钟仪便和浙江大学女生费恺等被分配到离遂昌县城几十里的大柘区开展工作。在乡村,他们一起举办农民夜校,组织歌咏队,出墙报,走访农户家庭,开展减租减息宣传等活动。1938年9月,经钱钟仪介绍,费恺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年龄和经历相仿,理想和信念一致,在共同的战斗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爱慕,不久后两人便结成了伉俪。在大畈坊村举办识字班的过程中,钱钟仪还和杨礼耕一起播撒红色种子,积极培养农民中的积极分子,为大畈坊建立和发展地下党组织奠定了基础。

1938年底,抗日战争逐渐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由于遂昌的国民党反动派故意制造反共摩擦,钱钟仪等被迫离开遂昌来到丽水县工作。到达丽水后,夫妇俩的公开身份是丽水县政工队队员,负责当地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党内,两人则均为中共丽水县委委员。此后,钱钟仪离开政工队,主持县委宣传工作,并兼任丽水县西区(大港头、碧湖)区委书记。当时,不仅党组织缺少活动经费,党员干部的生活也十分清苦,但钱钟仪对待群众满腔热情,对待工作废寝忘食,甚至在患疟疾期间仍坚持工作。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同志和群众。

丽水地区的方言很难听懂,给开展群众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为了深入联系群众,钱钟仪克服困难,学会了当地方言。他在与成年人促膝谈心的同时,还经常和少年儿童一起唱救亡歌曲、演抗日戏剧,很快与群众建立了融洽的关系。为了加强党的建设,他发挥写作特长,自行编写了一本关于党的基础知识的教材,深受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欢迎。钱钟仪还利用工作空隙抓紧学习,除认真阅读党内文件和马列著作、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外,他还坚持学习外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二次反共浪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随后,浙江地区的国民党也加紧制造反共摩擦,革命斗争的环境更加险恶。1941年初,根据党组织的指示,钱钟仪化名汪为明转移到青田县万山村任该村小学教员,费恺则转移到相距十余里的峰山村当小学教师。为了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钱钟仪自己动手编写和刻印教材,并将抗日救亡的内容纳入其中。他平时对待学生态度和霭,耐心细致,百问不厌,直到学生听懂为止。学生家长们纷纷表示:“阿汪是我们的贴心人,哪里有这样不花钱能读书的事呀,这样的好老师到哪里去请啊!”

当时的万山村党支部是青田地下党组织的核心支部,领导着峰山、横墙、底项、平山、光乍坑、乌义仑等多个支部。钱钟仪白天教书,晚上和星期天则轮流到其他几处了解情况、研究工作。虽然外出时有当地党员陪同,但因多为夜间行路,且路面洼地和石头较多,眼睛近视的钱钟仪常常因看不清而摔跤。完成任务后,他又连夜返回万山,第二天仍照常为学生上课。

为了更好地团结和教育群众共同抗日,在万山村工作期间,钱钟仪还率领地下党员加强了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的建设。他教育儿童要提高敌情观念,并通过农会、妇女会等组织发动广大家长,教育儿童如何辨别形迹可疑的陌生人。他告诉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如果发现敌军队伍偷袭,就在高处打暗号:“牛逃跑了”,以便村民及时向密林转移。

1941年7、8月间,钱钟仪奉命调往平阳地区工作。考虑到当地广大群众已与他建立了深厚感情,很可能舍不得他走,于是他便以母亲病故、需要回去奔丧为托辞。离开万山的那一天,当地党员、群众和学生共一百余人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将他一直送到了离村五里路之外,直到钱钟仪再三告别和劝阻,大家才返回村庄。

由于走得匆忙,钱钟仪来不及与费恺话别,便托人给费恺捎带了一张用外语写的纸条,没想到这张纸条竟成了钱钟仪留给费恺的最后遗物。不久后,费恺生了一个女孩,但遗憾的是,钱钟仪从未见过自己的亲生女儿。后来,费恺因赴新四军军部工作,便将孩子交给当地人家抚养,孩子最终也不幸夭折。

离开万山的钱仲仪经丽水、温州来到浙南特委报到,被组织上分配到平阳县委负责干部教育工作。在平阳县委工作期间,他自编教材,认真讲授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和鼓舞了大批同志。

1941年冬,平阳地区国民党开始大肆“清乡”搜山,中共平阳县委的机关人员被迫分散到各基层乡村,钱钟仪也化名陆前行转移到了瑞安。1942年3月,钱钟仪在瑞安县高楼区孙山村的坑底山上被“清乡队”抓捕,并先后被关押在高楼区石龙乡公所和瑞安监狱。在狱中,他积极向周围人员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他们唱《国际歌》,一同高呼“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口号。虽然遭到严刑拷打,腿部被打得无法走路,审讯后不得不由狱警拖回牢房,但钱钟仪始终坚定沉着,绝不屈服。

当国民党从其他途径获悉钱钟仪是共产党干部后,平阳县长吕律便亲自出马提审钱钟仪。吕律问道:“你不知道共产党的行动是破坏抗战的吗?”钱钟仪严斥道:“共产党致力抗日救国,抵御外侮,拯救民族,何来破坏?你们枪口对内,屠杀共产党人,迫害爱国志士和爱国民众,破坏国共合作,破坏共同抗日,你们才是真正破坏抗战!平型关战役,是谁在浴血抗战,不是很清楚吗?!”吕律理屈词穷,便改变口气说:“你如能放弃共产党立场,改过自新,就让你当我的县府秘书。”钱钟仪断然拒绝道:“我们共产党人决不会屈膝投降。今日被杀,虽死犹生,杀我一人,后继者何止千万。而你们这帮社鼠城狐,必将覆灭。”吕律见无计可施,只得狼狈收场。

1942年“七·一三”瑞安第二次沦陷前夕,吕律借应变之名,将钱钟仪枪杀于横山乡龙星村。就义时,钱钟仪高呼口号,大义凛然。钱钟仪牺牲后,他的遗体被当地老百姓王光姆、蔡岩柳等收葬于该村附近的龙潭山。

图:1958年8月,烈士遗属获颁“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

新中国成立后,钱钟仪的遗骸被移葬至瑞安县西山革命烈士陵园。195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烈士遗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1983年9月,浙江省民政厅发文追认钱钟仪为革命烈士。2019年4月,收录钱钟仪烈士在同济大学就读期间(1935~1936)31份家书的《钱钟仪家书手迹》首发式在无锡钱钟书故居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