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采

    文明风采

    首页 / 文明风采 / 正文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芳华绽放,来看同济软实力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发布:2022-10-14 08:51:45

    从一台台经典剧目中触摸红色文脉,于一场场文化交流中加强文化自信……近年来,同济大学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建设成绩亮眼。学校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明创建氛围浓厚,文明之花绽放校园,学校软实力显著增强。

    同济人积极践行“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同济文化,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加强引领,激励师生勇担使命

    近年来,同济大学坚持师德引领和学风建设,“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成为代代同济人的使命追求。

    发挥示范作用,弘扬向上学风。同济校园里,一批堪称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是校园里最璀璨的星星。2021年,一组关于同济“大先生”的访谈录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平台发布,董鉴泓、孙钧、汪品先、姚祖康等“大先生”的传奇经历与人生感悟广为传播。学校邀请了汪品先、李杰等院士做党史学习教育、同济精神和教风学风报告,“大先生”精神激励师生奋发有为。

    立足红色校史,深耕大学文化。“这部剧让我穿过历史,与殷夫校友相遇,我从内心真正感受到了对党的热爱和信仰所在。”原创话剧《铸诗成剑》在校首演后,青年学子纷纷对同济英烈的崇高气节和精神表示出了由衷的敬佩与追随,剧中殷夫的扮演者、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吴佳炜,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近年来,校园里掀起了红色剧目热潮,学校先后创作校园精品剧目《国之英豪》《同舟共济》《铸诗成剑》《志丹志丹》,其中《国之英豪》入选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同济英烈”研究与宣传系列成果入选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携手央视推出纪录片《抗战中的李庄》,展示抗战中同济弦歌不辍、服务国家的苦难辉煌。

    凝练学科特色,深化内涵发展。各学院全面梳理学科发展历史,凝练形成凸显同济特色的学院文化精神。土木工程学院提出“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土木精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秉承“博采众长、缜思畅想”的学院精神,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凝练“思行合一、交融成艺”的办学精髓,人文学院弘扬“人文化成、同济天下”的人文精神,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明确“测天下为大同、绘经纬以共济”的办学目标……各个学科之间积极探索学科交叉文化建设,同济精神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优化环境,提升校园景观品味

    近年来,学校着力营造隽秀雅致的文化氛围,提升文化环境育人实效。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打造文化地标,弘扬传统文化。笛音传情、雅俗共赏,点滴之墨、可写山川,雅琴识人、缘结知音……文榷堂内,茶艺、笛艺、书画、古琴等学校传统文化社团不时汇聚一堂,举办文榷雅集会活动,师生朋友圈经常被传统文化活动图片刷屏。这只是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档案馆等文化场馆建设不断升级扩容的一个剪影。学校“闻学堂”“文榷堂”先后启用并升级,20余场主题展览、70余场文化展览精彩纷呈。博物馆组织“中国昆曲艺术文化同济大学特展”“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展览”等展览,档案馆推出“同济人与港珠澳大桥建设专题展”“同济人在南极专题展”等展览……吸引了学子纷纷前去打卡。

    开展专项计划,丰富校区文化。嘉定校区文化建设品质提升专项工作成效明显,学校文化特质、学科文化特点、校区文化特性交织融合。“同济荣誉堂”院士油画肖像与“中国智慧”艺术长廊成为嘉定校区图书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中国画教师研修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嘉定校区教职员工活动基地等相继落成,教师书画展翰墨飘香。上海民族乐团、上海轻音乐团、上海爱乐乐团等一个个高水平艺术团演出轮番来演。

    建设学科文化,营造人文氛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等相继建成院史馆。汽车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等建成展厅展廊。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深海科学馆、深海探索馆、深海体验馆深受上海中小学生欢迎。

    创新传播,绘就主流价值同心圆

    学校致力打造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文化传播体系,融媒传播唱响主流舆论强音。

    推进传播阵地建设,媒体融合成绩喜人。学校入选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入驻学习强国、微信、微博、B站、央视频等18个媒体平台,官方微信号在高校公众号中位列前茅,中国教育发布同济号获2020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号排行榜第一。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网络育人硕果累累。学校打造同济印记网络文化作品,其中包括“人民城市”“乡村振兴”“大先生”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微视频。制作的网络文化作品和工作案例先后获得全国“一节一推选”奖项27项、上海“一节一推选”奖项60项。学生作品《女娲补天》《红色拥抱》获评国家广电总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项目”。

    加强媒体平台联动,构建融媒传播生态。“星空讲堂”校友终身学习平台开启“三全育人”新篇章,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年均250场学术讲座让学生直呼过瘾,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同路人”系列学术论坛已举办近500期,数学科学学院B站栏目“一题,撬动数学”拥有粉丝1.7万……学校和各基层单位已经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文化传播新格局。

    提升影响,社会共享文化成效

    作为在B站拥有170余万粉丝的“人气博主”,86岁的汪品先院士是很多青少年的科学偶像。同样在网络上走红的还有物理学院退休教授吴於人,B站上,她拥有近百万粉丝……学校立足学校、辐射社会,积极探索打造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

    提升文化影响,唱响立德树人时代强音。学校将镜头对准师生,深入挖掘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坚、服务社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越来越多带有同济印记、彰显师生风采的作品遍地开花。学校学霸系列报道《1951→2022!“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同济励志青年,全网刷屏点赞》《太强了!33门课程笔记曝光!看同济学霸的逆袭之路》《专业第一!同济这位“00后”大男孩的“成绩单”亮眼》等,全网刷屏转载。

    创新表达方式,推动同济故事破圈传播。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校长陈杰亮相《开讲啦》栏目,学校参与新华社抗疫MV《你有多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空间站梦幻联动的“天宫课堂”录制、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场》等视频制作。学校校园版歌剧《江姐》在全国巡演十余场并受邀赴教育部汇报演出,观众近3万人次,获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同济大学携手上海昆剧团共同打造全国首部学生版《长生殿》,13所高校28位学生联袂献演。《从军志愿书》片段获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一等奖。

    文化之于大学,如精神、品格之于人类。学校的文脉赓续焕新,精神世代传承,同济人渐渐涵养了以“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为特质的新时代同济文化,加强研讨,深化阐释,引领广大师生涵育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胸襟,坚守格物穷理、探求真知的执着,激发勇于突破、敢为人先的锐气,坚定争创一流、止于至善的信念。

    新篇章即启,同济人将赓续红色文脉,以创新的精神、开放的姿态、务实的行动践行新时代同济文化,继续打造以学术与育人为第一价值追求的文化家园,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