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70年,用心抒写城市建设发展的精彩华章

    来源:新闻中心、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作者:发布:2022-12-19 09:55:19

    12月18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出席庆典活动并讲话。

    张锦秋院士、何镜堂院士、郑时龄院士、程泰宁院士、刘加平院士、崔愷院士、王建国院士、孟建民院士、常青院士、吴志强院士、段进院士、庄惟敏院士、梅洪元院士,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周如雯代表理事长陈重、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上海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伍江、上海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朱祥明、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立东,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副校长娄永琪,全国近30所建筑院校负责人,10余位杰出校友代表,教授代表分别致辞或发来贺信,为学院70年华诞送上美好祝福,对学院70年来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人居环境建设作出的重要开拓性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学院学科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刘颂致欢迎辞,院长李翔宁主持并致谢辞。

    陈杰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院发展的嘉宾们和校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向为学院建设付出辛勤努力的老师们和同学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他表示,在一代代教授学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如今学院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大一流学科已形成了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产出了大量具有引领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学院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的学术中心。学院主动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完成了一大批研究和设计项目,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值此学院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致敬前辈们作出的重大贡献,展望新一代人才队伍的成长,祝福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会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未来建筑与城市联合研究院”成立,旨在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助力人才培养和前沿技术研发。

    当天,建筑规划风景园林学科史展览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底层展厅开幕。展览通过图表、项目记录、手稿、出版物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为上海、国家城市建设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下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峰团队座谈会举行,各高峰团队汇报了研究进展,并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

    作为70周年庆典重要活动,昨天(17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行了刘加平院士高峰PI聘任仪式、《世界建筑》常青院士专刊发布暨座谈会。

    70年来,一代代同济建筑、规划和风景园林学人勇担使命,继往开来,深耕教育、研究和实践,用心打造“同济学派”,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在冯纪忠先生、金经昌先生、陈从周先生等老一辈学人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院实现了从包豪斯的引入到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和规划思想的探索,形成了“学术民主、追求创新、勤于实践、开放合作”的学院风格和特点,同时也锻造了“缜思畅想、博采众长”的学院文化。

    1950年代初,原同济土木系教师冯纪忠、傅信祁先生探讨坡屋顶结构

    学院现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3个系。共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市设计5个本科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学院专业设置齐全,为国内外同类院校中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学院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体系和专业风格,成为我国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领域教育、研究和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学院已跻身世界知名建筑类院校的行列。

    1963年,城市规划教研室合影

    1986年,教师们在新挂牌的学院教学楼前

    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直发挥着先行者、引领者的作用。1952年设立建筑学专业后,在国内率先创立了城市规划(1955年)、风景园林(1979年)、历史建筑保护工程(2003年)等专业。在全国各高校中最早招收建筑学科研究生(1954年),首批设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博士点、硕士点(1981年),最先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

    70年不辍求索,学院在学科发展上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形成“同济模式”。学院的三大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均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城乡规划学、建筑学为全国重点学科;城乡规划学(含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为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三个学科均为A档,城乡规划学为A+。目前,学院拥有教学科研平台20个,其中国际平台3个,国家级平台3个,省部级平台14个;学院发行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期刊9本。在编教师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1992年,建筑学专业首次接受国内评估获最高等级通过

    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学院大力推进建筑类工程人才培养全新范式,深度参与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美好人居环境的建构。同济智慧让城市焕发新活力。截至目前,学院230位授课教师中,有24位老师担任社区规划师,5位老师担任乡村规划师、15位老师担任乡村建筑师。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改革开放早期为石油工人建设的山东胜利油田孤岛新镇,到2010上海世博会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设计、“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再到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国家智能城市规划建设、上海五个新城的规划建设……处处印刻下同济规划建筑的使命担当和鲜明烙印。

    2002年3月,郑时龄院士向国际展览局考察团介绍上海市的总体规划争取世博会举办权

    进入新世纪,学院以“生态城市”“绿色建筑”“遗产保护”和“数字设计”为学科新的发展重点,在传统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新的强势学科,通过学科交叉平台建设形成新的优势学科群。

    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与海外10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联系,携手30多所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与18所大学共建双向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其中本科项目1项、硕士项目17项。

    2007年起,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已经成功举办十四次

    新起点,新征程,新使命,再出发。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院将以培养一流人才为第一要务,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为己任,以建设处于世界第一方阵的建筑、规划、景观类院校为目标,传承光荣传统,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在中国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迈进的征途中,在技术变革和理论创新两方面持续探索,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早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教育和学术中心。